【追梦·一线职工风采录】闭眼焊出“鱼鳞纹”
赵春青 绘
身穿藏青色阻燃工装,安静地坐在操作台边,戴上口罩和焊帽,右手焊枪、左手焊丝,刘红光将手里的工具慢慢挪到操作台上试片的连接处,盯着看了几秒,闭上了眼睛。
按下焊枪控制开关,银白色的弧光亮起,他右手的焊枪缓缓平移,左手有节奏地一点点添丝,大约20秒过后,弧光收起,焊接结束。
刘红光睁开眼,看向试片连接处那条闪耀金属光泽的焊缝,精美的焊缝就像一片片鱼鳞整齐叠加。刘红光微微点头……
这就是全国技术能手、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首席技师、中国航天科工六院359厂一分厂焊工刘红光的绝技——“盲焊”。
工作中,刘红光经常会遇到视线遮挡,看不到焊缝的工况,这也是他“炼”成“盲焊”绝技的初衷。
刘红光擅长的手工焊需要两手配合,焊丝与焊枪顶端钨极的距离以毫米计算,钨极与焊件之间的距离也要保持在1毫米左右。“盲焊”,意味着对这1毫米距离的把握不靠眼睛,只靠手上的感觉和倾听焊丝熔化烧灼声音的变化。
时间拨回到2014年8月,“嘉克杯”国际焊接技能大赛举行,28家央企派出选手,还有11个国外代表队参加。这次比赛中,刘红光表演的就是“盲焊”绝技。
最终,刘红光用无懈可击的表演赢得了外国评委的称赞。有几位俄罗斯专家对他的“盲焊”技术非常感兴趣,拿着照相机不停拍摄他写的英文操作简介。
对刘红光来说,短短10分钟的表演,浓缩了他30多年一线焊接的实践和创新。在焊接组休息室的桌子上,“躺着”一本“产品质量跟踪卡”。上面记录着每个产品的编号,相当于产品的“身份证”,后面还标注了操作人员的姓名。
“我们对产品质量实行终身负责,探伤发现缺陷,产品就会被送回来,操作人员领回去再补焊。”刘红光说。
刘红光所在的359厂主要负责生产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喷管及其他零部件。火箭发射过程中,发动机壳体将承受高温、高压和高速,因此,壳体焊接不同于一般焊接。
按照对焊缝质量的要求,焊缝一般分为1级、2级和3级,数字越小,焊缝质量越高。而壳体的焊缝要求是“0级”。这也意味着,所有的焊接,只能成功不能失误。
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型号有很多种,20多年来,刘红光焊接的航天产品不计其数,出厂交检合格率始终保持100%。
在他的车间储物柜里,记者看到一个笔记本。上面写有工作总结、工艺优化记录和产品缺陷解决方案等内容。最新的一次记录是关于某型号点火器后期检查出焊缝裂纹的分析。这是一个存在了10多年的老问题,刘红光把不合格产品拿回来寻找原因,改进方法后,该型号产品合格率从30%左右提高到90%以上。
这些年来,像这样的工作笔记,刘红光已整理了近1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