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直击甘肃临夏积石山地震现场,各项救援安置工作全面推进——
灾后第一夜,大家住进了帐篷
12月19日晚,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安置点,受灾群众正在帐篷里过夜。本报记者 王伟伟 摄
“从凌晨4时开始做饭,现在早餐加午餐已经送出去8000多份,全部免费送给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12月19日中午,《工人日报》记者赶赴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地震现场,遇见积石山五十三大院餐厅的负责人马建军,他和同事们正将热腾腾的盒饭送往救援一线。
12月18日23时59分, 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灾后的积石山,彻夜无眠。各项救援安置工作迅速展开、全面推进。
当地在各受灾乡镇卫生院设立了救治点,在州级医院和各县医院设立了绿色通道,及时分类救治伤员。轻伤人员就地就近治疗,重伤人员则转移到州县医院救治。
在位于积石山县的城市金街户外劳动者驿站,县总工会的工作人员方延华一大早就赶到驿站,为救援人员准备好热茶。“天灾无情人有情,在天寒地冻的抢险救灾中,小驿站也要为大家送上一杯温暖的热茶。”方延华说。
从12月19日凌晨开始,救援车队就从兰州出发赶赴灾区。甘肃省从兰州中央救灾物资库、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库、州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及时调运救灾物资运往灾区。清晨6时,甘肃省应急管理厅紧急调拨的第一批群众安置物资就送到了受灾较重的积石山县大河家镇,100顶12平方米棉帐篷、400张折叠床、400床棉被和棉褥、100套火炉(含烟筒)的到来,为在寒夜中的群众送来了温暖。
记者在大河家镇集中安置点看到,消防员、武警官兵、电力工人、乡镇干部忙碌地穿梭其中,大家齐心协力搭帐篷、搬运物资、维持秩序……每个人都各司其职,紧张而有序地开展工作,一切的努力只为最大限度满足受灾群众的生活需求,让他们在震后的第一个夜晚住进温暖、明亮的帐篷。
截至12月19日18时,大河家镇安置点帐篷已搭建就绪,房屋受损严重的群众率先入住。该安置点选在开阔场地,配套水、电、公共卫生间,并提供保暖等基本服务。一位受灾群众告诉记者:“从深夜开始,余震不断,大家只能在室外开阔地带避险。随着安置房屋的快速搭建,大家终于可以在帐篷里过夜了。”
有温暖的帐篷,还有热腾腾的牛肉面。在大河家镇集中安置点,来自兰州的爱心企业,早上9时就带着原料和灶具赶到这里,生火起灶制作牛肉面,让灾区群众能吃上热乎的餐食。
柳沟乡是受灾较重的乡镇之一,在这次地震中有14名群众受伤,其中两人重伤。该乡乡长周永芳告诉记者:“目前共设置了56个安置点,我们要全力以赴,确保群众有饭吃、能取暖。”
12月19日下午,记者在积石山县关家川乡李家山小学看到,校舍墙皮脱落,多处建筑已出现裂痕,成为危房。当地工作人员介绍,地震发生时,学校里只有5位女老师在值班,没有出现人员伤亡的情况。
据了解,地震发生后,甘肃省教育厅作出应急响应,成立工作组赶赴现场,指导临夏州教育局组织专门力量对辖区学校进行全面摸排,并立即开展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当天,积石山县共摸排学校243所、学生4.8万余名,临夏州共摸排学校2048所、学生49.8万余名。积石山县内寄宿制学校学生已全部有序疏散并进行了妥善安置。
12月19日当天,甘肃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已调集消防、森林消防、省级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救援队伍等应急救援力量1300余人、救援车辆180余台赶赴现场。同时,金川集团、兰州石化、中铁二十一局等在甘企业也派出应急救援大队,组织专业救援人员和医护人员,派出应急救援车辆,携带生命探测仪、内燃式凿岩机等救援设备,于晚间陆续抵达灾区,各项救援安置工作正在全面推进……
(本报甘肃积石山县12月1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