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3年12月20日 星期一

“火焰山”上披绿装

本报记者 张翀 本报通讯员 朱江 贾维峰 尚守强
《工人日报》(2023年12月20日 03版)

湖北省丹江口市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在紧临丹江口水库的库区镇——丹江口市石鼓镇,有一处被称为“火焰山”的丹霞地貌,早年由于过度砍伐及放牧,石漠化严重。

谁曾料想,昔日“不毛之地”如今郁郁葱葱!这些年,当地通过持续不断的生态修复和小流域治理,曾经的“火焰山”已披上绿装,并进行了一体化的系统治理。

石漠化治理任务艰巨

在石鼓镇“火焰山”上,漫山遍野的侧柏、刺槐等树木长势茂盛,一片翠绿。林管人员正在石漠化的山体上为新一轮植树造林做准备。2023年,丹江口库区预计造林6.6万亩。

石鼓镇的玉皇顶村,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土壤呈红色。过去这里由于过度采伐及放牧,石漠化面积达到3800公顷,成为整个丹江口市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区域。夏日炎炎,红褐色的山体散发着滚滚热浪,远远看去如同熊熊烈焰。

石漠化是“山地之癌”。过去,这里土层极薄,水土极易流失,树木难以生长。曾经有专家现场考察后断言,这里不适宜造林,将会永远成为“不毛之地”。

“如今变为一片绿水青山,让人难以置信。”正在巡山的石鼓镇护林员杨玉华自豪地说。

“火焰山”荒山变绿山是丹江口市石漠化治理的真实写照。丹江口市是湖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分布的重点(县)市之一,石漠化治理重点区域在江北“四镇一区”的广袤地区,岩石裸露多,植被覆盖少,石漠化治理任务艰巨。

谈起石漠化治理工程,该市林管中心高级工程师庞翔宇记忆犹新:“特别是玉皇顶村、黄川村、刘泉村等地,8000多亩的连片山头,土壤退化、山体发红、草木不生,只有一片片白花花的鹅卵石。”

生态修复有奇招

这个被断言是永远的“不毛之地”的山体,是怎样披上绿装的呢?挖窝、移土、砌石,生态修复有奇招!

“火焰山”跑水、跑土又跑肥,常规的植树方法难以存活,必须突破常规。当地的人也经过了非常艰苦的探索,根据地形地貌,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一套方法,总结起来就是三个词:挖窝、移土、砌石。

现在,当地林业部门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这些工作。由于山坡非常陡峭,上面非常滚滑,在山坡上根本站不住脚。因此,他们只能身上绑着绳索,固定在山顶的树上,顺着山坡爬到固定的位置,植入钢筋、铺上草木、人造出树窝。

还有一部分人,从周边废弃土场取来适合树木生长的土运上山,填到树窝里,这样才能增加成活率。至于砌石,工作人员把比较大的石块逐层码放在沟壑里,是为了防止下雨时土壤的流失。这一整套“保健”程序下来,树苗的成活率能提高不少。

2011年,这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正式启动。如今,在这片坚硬贫瘠的“火焰山”上,种植了侧柏、大叶女贞等耐旱的苗木180多万株,凭借着“石头缝里种树”的毅力,共完成荒山造林3300公顷,封山育林达到5300公顷,全镇森林覆盖率提高了0.4个百分点。

守护清水已成自觉

“为守好一库清水,我们坚持以党建引领流域保护和绿色发展。”丹江口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庆海介绍。

守水护水是丹江口市库区水源地常见的场景,党员干部群众已将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的使命担当转化为自觉行动。

由于石漠化治理有了成效,水源得以涵养,石鼓镇也有了土壤条件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现在,该镇石漠化扩展的态势得到有效遏制,石漠化面积逐年减少,森林植被结构得到整体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得到明显改善,为丹江口库区水质稳定达标,“一库碧水永续北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据悉,“十三五”期间,丹江口市共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林业植被建设14.54万亩,完成治理石漠化面积114平方公里,新增人工造林面积1222公顷,草地面积825公顷,有效保护丹江口库区植被面积5254公顷。

该市水利和湖泊局局长于静森介绍,全市明确了市级河湖长20名、镇级河湖长96名,村级河湖长160名,河道管理员157名,实现市域内51条大小河流全覆盖。

记者了解到,自2014年中线工程通水以来,截至今年6月,丹江口水库已累计向北方调水560亿立方米,惠及京津冀豫沿线24个大中城市、190多个县(市、区)、8500万人口。监测数据显示,丹江口库区常年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库区109项水质监测指标中,有106项达到Ⅰ类水质标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