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千余名评标专家被解聘
新闻—— 据12月18日澎湃新闻网报道,近日,山西省发改委公布了《关于解聘1008名省评标专家库评标专家的公告》,对省评标专家库2023年度聘期届满的3226名评标专家进行了续聘考核,共有1008名评标专家不符合续聘条件或考核不合格,包括“年满七十周岁”“未按照要求参加考核”“考试不合格”“考试成绩无效”四类。其中,因超龄而解聘的仅有数十人,更多的则是其他三类情形。算上此前两年的考核结果,目前已累计解聘不合格评标专家3016人。
谨防评标专家滥用话语权
丁慎毅
山西此次考核的是评标专家,从结果来看,有关领域可谓亟待整顿。
众所周知,评标是招标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正常的评标可以最大限度保证公平公正,确保项目质量和效益。因而,评标专家应该秉持专业、公正的态度,严格把关,确保招投标结果经得起检验,这是对公众和社会负责,也是对市场秩序经济发展负责。
遗憾的是,近年来,评标乱象屡禁不止,一些评标专家违反评标纪律、专业能力不强的现象屡被曝光。比如,有的专家评标时不认真、不专业甚至藏私心,把公共项目和财政资金当做中饱私囊的机会,由此导致部分项目中标结果不符合实际需求或者实施效果不佳,制约了公共资源交易制度择优功能的发挥;有的评标专家私下接受关系人请托,收取贿赂帮助投标人中标……
事实上,近年来,严格对评审、评标专家的管理已经是一种趋势,多地都曾发布清理清退不合格评标专家的通报。
评标专家,其话语权极为特殊,甚至很多时候其意见建议可以主导决策的出台和实施,所以,绝不能容忍其破坏招投标的公平公正,帮助不符合条件的投标人中标,否则,诸如偷工减料、工程质量不达标、安全隐患等一系列问题都有可能发生。
严格考核评标专家,解聘不符合条件之人,本质上是收紧专家库的“入口”,净化相关队伍。在动态、严肃的监管之下,评标专家的工作质量才能更有保障。媒体报道显示,山西已经出台了评标专家信用评价办法,用动态打分、评级的方式,加强对评标专家的监督,北京也公布了有关评标专家库专家管理细则的征求意见稿。这值得更多地方借鉴。
总之,不能让不符合条件的专家及其评标结论成为招投标工作的薄弱环节。
专家库“优胜劣汰”应成常态
龙敏飞
三千多人参加考核,一千多人被解聘。这件事的“稀缺性”即被解聘人数之多、“专家”名头之亮眼等,都是引发关注的重要因素。专家不符合续聘条件或考核不合格而被解聘,不仅符合相关规定,也契合社会期待。
一直以来,专家为各行业贡献了诸多专业知识和建设性意见,促进着各领域的发展进步。但也有一些人因年龄、学科专业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变化,没能跟上各界对专家的权威性、专业性的期待和要求,还有一些专家挂着专家名头却不从事专家应做的工作,反而利用专家身份为某些商业行为站台背书,进行一些虚假评标、虚假认证等,给相关领域的安全生产、公平交易等“埋了不少雷”。
这般现实,亟待改变。某种角度上说,无论哪个领域的专家,都不应该是“终身制”,而应是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积极作为、为社会发展做出实际贡献的人,这也是时下设置各类专家库的初衷和目的。这也意味着,相关的专家库理应设置必要的淘汰机制,形成良性循环。
进一步说,不只是一时一地的专家库需要“优胜劣汰”机制,各地各行业都应如此。此番大面积“淘汰”不合格评标专家,给我们带来一个现实启示:在专家的选拔机制上,要更加合理、科学,确保选入专家库的专家都是“处于发挥价值状态中”;在淘汰机制上,要有明确的标准,并雷厉风行地执行。因为,确保专家库的含金量、使用率等,对整个经济社会、学科发展等都至关重要。
解聘不合格专家,应该成为共识。各地要在专家的聘用等方面积极完善制度设计,确保“向智慧要价值”、用专业促发展。如此,专家的作用效能,才能更好地被激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