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尝试开展项目式学习课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生也能做“大研究”
“北方与南方的建筑风格不一样,你知道‘南尖北平’是什么意思吗?”近日,在深圳市百仕达小学,第二十四届项目研究成果发布会以一场生动有趣的小品《周既明去西北》开场,引出“南尖北平组”关于南北建筑差异的项目研究话题。当天,该校共有6个年级187个研究小组分别展示他们历时两个月的项目研究成果。
“项目式学习强调孩子独立、自主地探索与学习。其精髓在于设计一个真实、丰富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带着问题去发现、去探究、去学习、去总结。”该校校长熊佑平如是说。
记者了解到,为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综合素养,深圳有不少学校也逐渐把项目式学习嵌入到统整课程中,常态化开展此类活动,让学生基于问题进行深度学习。
在真实情境中学习
“我们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去发现、去思考、去行动,要让学习在真实情境中真实发生。”在熊佑平看来,学生要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出发,通过搜寻、过滤、分类、消化数据,发现知识的相关性和相关联系,最终实现知识的应用。
熊佑平强调“生活即教育”。他介绍,百仕达小学创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路径,制订教学课程计划,把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作为项目式学习的资源库。另一方面,把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主要因素也作为项目式学习的议题。
记者了解到,该校项目式学习有系统的课程框架。每名学生小学6年将历经12次项目研究。研究小组基本由4名成员组成,明确各环节分工,以确保全校全员参与。相比于研究的结果,学校更注重孩子的探究过程,引领孩子们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孩子上五年级再一次开展项目式学习时,家长屈文琳明显感觉到变化——她的参与度大大降低了。“四个孩子为一组,他们能从研究问题延伸出数个子问题,并能独立制作出清晰的鱼骨图。”屈文琳惊喜地说道。
对于学生来说,项目式学习不仅是单一课题的研究,更是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的一次锻炼和提升。记者了解到,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们需要学习上网收集、整理资料,并归纳总结;制作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走访,还要完成小论文和研究报告。为了促进交流,学校还专门在成果汇报展示环节采用年级混编的方式,在互动提问环节,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同学们可以同场交流。
“项目式学习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问题的探究和解决过程中,要积极与同伴或他人合作,以实现知识和观点的交流;学生需要学会独立学习,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进度,并知道何时寻求帮助。”熊佑平讲道。
带着问题出发,思维方式培养很重要
相较于传统授课模式,项目式学习为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21世纪核心素养提供了可能,也为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开辟了新渠道。
福田区开展学生项目式学习课程实践比赛;盐田区以项目式学习和跨学科课程整合为抓手,深入推动课程与教学改革,开发出具有盐田区域特色的项目式学习模式;南山区培养良好的创新生态,广泛开展泛在学习、项目式学习、PBL探究式学习、统整课程等……近年来,深圳各区纷纷尝试开展项目式学习课程,以问题驱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此背景下,有不少学校也开始了项目式学习实践。例如,龙外(集团)和美小学开展了以《深圳有秋天吗?》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学生们收集了关于深圳有无秋天的证据;东海实验小学通过《走进村庄,与历史和未来对话》项目式学习,学生在探究实践中,把自己作为村庄规划建设的一员……
课题的选择和研究让学生们更深入地接触和了解社会生活,并把这些能力和思考运用到将来的学习当中。“班里有孩子做海洋研究时,向生态环境局提的建议还被采纳了;也有通过采访政协委员,提出关于盲道系统的改善建议,并写入政协报告,相关问题还得到改善。”屈文琳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