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跟孩子探讨人生价值?
——读《哲学来了!》
厌学、迷茫、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你的孩子有没有这样的表现?
北京大学副教授徐凯文曾经分享过他十几年的研究:现在的孩子很容易得上一种“空心病”。什么是“空心病”?简单地说:就是什么都做不下去,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考大学。
为什么这些孩子会怀疑人生的价值?这不仅仅是孩子的问题,也是家长和老师乃至整个社会的问题。我们的家庭与社会总是引导追求考高分,却忽视了孩子内心关于自我的价值引导。当孩子们越来越“卷”、越来越激烈竞争时,他们的内心是充满困惑的。这些困惑在心中越积越多,却不知道怎么纾解,就会在孩子内心产生一场“大危机”,怀疑人生的意义乃至整个世界。
怎样跟孩子探讨人生价值?最近出版的《哲学来了!——像哲学家一样思考》(海豚出版社),正好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机会。用哲学家的思想和人生故事作为启发,让孩子想一想:应该怎么对待自己的人生。
该书审订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李科林说,作者汲取了哲学史的写作方法,但是其重点并不在哲学知识的训练,而是在于呈现哲学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可以如何操练这些思考方式,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比如,孩子们总是抱怨自己不自由,但什么是自由呢?这本书里就给孩子介绍了康德的“道德自律”——你在学校里做作业,如果你是因为老师要检查而去做,你的行为就是他律的;如果你是真心因为自己想要学习知识而好好写作业,那你的行为就是自律的,就是道德的。康德认为自由是需要“道德自律”来做到的。孩子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想想,自己的不自由是哪儿来的呢?自己是他律的,还是自律的?
还有一个问题,孩子一定关心:是不是等我有了很多很多钱,我才不焦虑?这本书里给孩子讲了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故事。维特根斯坦出生在一个“巨富”家庭,可他一开始活得也并不快乐。直到他遇到了罗素,寻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才活过了值得度过的一生。哲学家的生平也在启发孩子思考:人生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当孩子遇到糟心事,比如考试没考好、重要的演出演砸了,该书里用哲学家列维纳的“家”的哲学来鼓励孩子:这些糟心事不会决定你什么,因为人的本质是“家”决定的,这个世界是用来享受的。即使遇到很糟糕的事也别忘了,家在时刻滋养着你,别忘了享受你的生命,享受你的生活。
在“鸡娃”成风的时代,我们应该警惕孩子成为“空心病”患者。不妨用这本书,多跟孩子聊聊哲学,聊聊心里的困惑和怀疑,让孩子“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让他们成为真正有未来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