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积极探索青少年体育融合发展新模式——
津门大地搭起体教融合桥梁
看着跳高队的孩子们站上训练场,精神饱满地跨越横杆……天津市塘沽体育学校副校长赵永昱满眼欣慰:“随着体校与塘沽三中合校联办,孩子们既保证了训练,又能兼顾文化课学习,整体进步非常快。”
将青少年体校“放进”全日制学校,是天津近年来全面推进青少年体育和体教融合发展新模式的一个缩影。《工人日报》记者近日随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来到天津,走进津门大地的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体育学校、青少年俱乐部等进行实地采访,对天津全力推进新时代学校体育有了更深入和直观的了解。
在位于天津市西青区的逸阳文思学校,一场针对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检测正在进行——从最基础的身高体重测量,到使用专业仪器的身体骨骼形态测量……通过一系列科学专业的分项检查,每个参与检测的孩子都能得到一份关于身体形态发育的详细报告。
据逸阳文思教育集团总校长王雅莉介绍,学校从2019年开始与天津市青少年运动健康协会合作。“检查筛查使得学校的体育工作更能有的放矢。协会也会定期向学校指派训练师进行运动干预训练,使得学生的体育锻炼更具针对性。”
如果说更全面更专业的体质健康检测是将青少年体育的发力关口前移,那么如何促进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夯实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础,则是天津在青少年体教融合工作发展过程中持续探索和实践的重点。
冬日的室外气温骤降,但天津市北辰区华辰学校的小“射手”们依然在坚持进行射箭训练。北辰区射箭协会会长、华辰学校射箭队总教练李亮介绍,经过学校与射箭协会共建,该校培养出不少射箭好苗子,在全市甚至是全国比赛中屡获佳绩。
据北辰区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持续推动各专项体育协会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推进北辰传统优势项目进校园,在各校选拔组建多支青少年体育项目精英队伍,逐步构建青少年广泛参与、体制机制灵活、基础条件保障有力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模式。近两年来,北辰区已获得市级以上青少年体育比赛金牌130余枚、奖牌400余枚。
滨海新区将体校与学校合校联办,北辰区推动专业体育协会进校园,而业余体校在天津持续推动体教融合尤其是发掘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方面,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始建于1965年的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培养出包括女排奥运冠军张娜在内的众多优秀运动员,是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建设基地之一。特别是连续多年取得全国冠军的天津女排主力队员中,该校先后输送了丁红莹、张娜、李娟、王莉、于静、霍晶、姚迪等多人。
学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学校招收的都是来自塘沽地区小学三年级以上具备体育特长的学生,学校实行走训制,根据学生兴趣特长等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训练计划。“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学校已形成一整套系统、完善的训练管理体系,形成排球、击剑、曲棍球、篮球、举重为重点的特色优势项目。”
位于武术大师霍元甲故乡——天津市西青区精武镇的天津霍元甲学校,是一所民办学校,更是一所青少年体教融合特色校。从最初只有一个项目、50多名学生,到如今开设武术、散打、跆拳道等14个运动项目,培养出10名世界冠军和300多名国家级冠军的青少年体育名校,学校校长、前中国武术队队长郎荣标感慨颇深:“在为国家培养更多武术人才的基础上,更希望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陈欣是霍元甲学校的高一学生,在今年的首届全国学青会上和队友们一起获得武术套路中学组女子对练冠军。性格腼腆的她,坦言是武术为自己打开了“一扇窗”,“小时候学习武术只是为了强身健体,这么多年坚持下来,对武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希望过两年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在更大舞台上去展示中国武术的风采。”
天津市体育局副局长李珊表示,近年来该市体育局一直坚持以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为目标,以发展青少年体育运动、加强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只有体育与教育有机融合共同发展,才能切实增加青少年体育的普及度和参与面,为竞技体育发展有效构建人才基础。”
“天津的青少年体育和体教融合很有特点,我们要把天津的先进经验向全国推广。”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副司长王雷对记者表示,天津青少年体育在许多方面都走在了全国前列,让人看到了体教融合欣欣向荣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