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是谢阿林的人生追求
在田间地头追逐现代化的“新农人”
50岁的谢阿林种粮已有26个年头,自称“农二代”的他,对种粮有着与生俱来的感情。用“现代化方式”种好粮,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成为谢阿林的人生追求。农忙时,他的基地需要多人参与辅助用工,全部使用当地农民工,从不拖欠一分报酬。
成为种植大户
谢阿林出生、成长在江苏农垦新曹农场。1996年10月,新曹农场推行农业资源租赁生产经营模式,将农村土地承包给种粮大户,这一举措开全国农垦之先河。
当时24岁的谢阿林,正处于职业迷茫期。
“我看承包土地种粮很有前景。不行,你就跟我一起承包种大田……”担任多年农业大队、分场负责人的父亲谢富贵一番快人快语,击中了谢阿林的心。
“既然选择种田,就要专心学、埋头干!”谢阿林白天跟着父亲在田间地头日晒风吹“见习”,晚上回到家再翻开农业生产技术书籍进行“补课”。在父亲的帮助下,首次承包的新曹农场660亩连片水旱轮茬麦稻获得了大丰收。
2009年初,谢阿林成为盐城市大丰区第一个流转土地承包人,一次承包流转耕地1043亩。他又兴办了润鸿浓家庭农场,专业从事粮食生产,成为新曹农场首屈一指的种粮大户。
2016年夏收的一天傍晚,谢阿林骑着摩托车从盱眙县基地出发,赶到盐城步凤基地协调收割机抢收。半路上下起了大雨,摩托车突然熄火,他推着摩托车在雨淋中走了一个多小时,才找到一家修车铺……近200公里路程,由于遭雨淋时间长、体力透支,染上了重感冒,可他仍坚守在抢收现场。
半个土专家
谢阿林现在很忙。作为“新农人”,他注重刻苦钻研新型农业机械操作技术与田间管理,现在农场里的所有农机和农田管理措施,他都能熟练掌握与操作。
此外,他还常外出学习、跑市场、寻找优质粮种,与种子公司商谈繁种合作。近年来,每当秋播结束后,他都会跑省农科院、扬州大学农学院、植保学院以及地方农科院所,马不停蹄上门拜访求学,定期请教授专家到田间“把脉开方”,或进行“会诊”。
2022年11月底,麦子播种一结束,谢阿林就带领管理人员返回新曹农场考察学习麦田管理措施,参加短期农技培训。谢阿林说:“这样的学习交流活动,几乎每年都有,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
稍显凌乱的种植基地活动板房,既是谢阿林的宿舍,又是办公室,摆放着各类麦稻种植、病虫害防治的专业书籍。
“已经种田26个年头,亩亩产量都是吨粮田以上,从青年小伙子到中年汉子,也能算半个土专家。”谢阿林说。
除了麦稻种植方面的专业书籍,谢阿林看得最多的是《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现在看,感受真的不一样,特别是微观经济学,结合我每天接触的粮食市场供需结构变化、粮食价格波动,发现里面很多理论,越看越有意思。”
现在,对小麦、水稻种植的时间节点、各项流程与管理环节,谢阿林如数家珍。
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离不开现代农业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的普及和应用。”谢阿林表示,这些年,自己的家庭农场先后投资400多万元添置各种农业机械和设施,实现了从耕作、播种、病虫草防控、施肥、收割、晒场、粮食烘干全程机械化,助力农村现代农业发展走上振兴路。
此外,农忙时,他的一个基地需要多人参与辅助用工,全部使用当地农民工;农闲时,谢阿林就带动当地流转土地农民一起学习和研究粮食生产的关键技术措施,了解生长周期和苗情长势,传授精准施肥,查病治虫,全年亩均防病治虫和施肥成本费用比其他大户节省20%以上。让农民学会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种植方式,尤其是选用品质好、抗病力强、抗倒伏、市场认可的麦稻品种作为当家品种。
2022年下半年,谢阿林三处承包种植的秋熟水稻在长期高温干旱、灌浆结实期低温、寒潮等不利天气的影响下,1万多亩水稻仍取得好收成。据地方农业部门负责人介绍,由于润鸿浓家庭农场实行生产管理全程机械化,科学种植,2022年全年亩均效益列100多家种植大户之首。
“能获得好收成都是父亲教给我的‘选择题’做对了。”谢阿林感慨道。种粮26年,他遇到过不少困难,有爱人孩子、同学的不理解,也有洪涝、干旱等天灾……但谢阿林依然坚定要一辈子做农业。
未来,他想把重点放在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上。“如果能把个人技术上升为标准化生产流程,就能更好地帮助乡亲赚取产品溢价,提高整体收益。”谢阿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