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劳动热词
本版绘图:赵春青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二维码
年终策划
2023年,我们一起走过。
这一年,广大劳动群众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依靠劳动创造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和万千企业一道,为共同理想和发展目标团结奋斗,努力实现“双向奔赴”。
这一年,新技术推动新变革,为劳动领域带来机遇和挑战。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求我们不断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在“AI(人工智能)”的技术驱动下,一些人焦虑自己的饭碗能否端稳;越来越多人适应着“数字劳动”,享受着它带来的自由与便捷,但同时也被数字和系统所“困”。
这一年,劳动者的权益保障问题被持续关注,并得到回应。全国总工会启动工会服务站点“双15工程”,已建成服务站点近16万个,为户外劳动者送上贴心服务;推动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切实保障职工休息休假权利;聚焦“35岁危机”,全国两会上的代表和委员们呼吁打破职场门槛,让各年龄段劳动者都有施展才华的舞台。
这一年,职场人的选择更加开放和多元。不少年轻人找寻志同道合的“搭子”,建立新的联结,共同成长进步;还有年轻人在该不该脱下孔乙己的“长衫”这一问题上游移,思考如何让自我的发展更加充实和多彩。
在辞旧迎新之际,我们筛选出了10个劳动热词,为过去一年的劳动生活留下印记。新的一年,让我们以奋斗起笔,用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编者
数字劳动
背景: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推进,人类劳动生产的表现方式和组织形式也发生了深刻变革,数字劳动从一个陌生概念到寻常可见,正逐渐深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外卖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以及网络主播、UP主、网络小说作家等群体,都从事着数字劳动。
观察:目前,数字劳动的范畴已从最初主要分布在数据技术领域,延伸到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据技术应用业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领域。
实际上,从广义上讲,当前我们许多人都是数字劳动者。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与人类劳动的深度结合,不仅颠覆了传统的关于劳动的定义,重构了劳动过程,也给劳动方面的规范管理、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等方面带来新挑战新课题。数字劳动让人们的工作方式变得线上化、弹性化和即时化,但同时也模糊了工作与休息的边界,让不少人“被困在系统中”。
如何实现科技向善,真正让劳动创造幸福?这需要社会各方携起手来,不断优化数字劳动环境,建立合理规范的数字劳动规则,提升全民的数字素养与数字技能,进而促进数字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新质生产力
背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随后,“新质生产力”这一新词跃入大众视野,传播开来。
观察:前不久,中央财办有关负责人在解读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就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解读道,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不同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依靠创新驱动是其中关键,代表着一种生产力的跃迁。我们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包括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要坚持科技创新引领,补短板、筑长板,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和持久动力。
双15工程
背景:2023年7月,全国总工会举行“工会小站 贴心大爱”工会服务站点双15工程发布会暨启动仪式,明确在全国大力加强服务站点建设,推动实现2023年底全国服务站点达15万个、全国主要城市和城市重点区域基本实现15分钟服务圈交叉覆盖的工作目标。
观察:户外劳动者常常穿街走巷,面临“吃饭难、喝水难、休息难、如厕难”等现实问题。
2016年,全国总工会启动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建设,让环卫工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户外劳动者有地方吃热饭、喝热水、歇腿脚、避风雨。
服务站点距离职工很近,服务职工很具体,日渐成为户外劳动者心中的“港湾”。但要看到,面对庞大的户外劳动者群体,服务站点的覆盖面仍不够广、发展仍不平衡不充分。
基于此,全国总工会启动双15工程,提出持续扩大服务站点有效覆盖,努力提供更多可感可知、可达可得的贴心服务。
截至2023年12月中旬,全国已建成服务站点近16万个,覆盖职工群众超1亿人,日服务户外劳动者300多万人次;推进站点信息采集和数据上图,开发点位查询推送场景,让户外劳动者抬脚进站点、抬手享服务。
35岁危机
背景:一段时间以来,35岁的年龄歧视现象在招聘市场较为突出。一些用人单位设置年龄门槛,导致超过35岁的求职者失去应聘资格,使得社会上的职场年龄焦虑情绪不断加剧。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代表委员建议打破35岁门槛,让各年龄段劳动者享受公平的就业机会,引发广泛关注。
观察:其实,35岁危机是一个热门职场话题,因为每天都有人踏入35岁这个门槛。全国总工会202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35岁~39岁年龄组职工中有54.1%担心失业,70.7%担心技能过时,94.8%感觉有压力,均是各年龄组中比例最高的。
35岁本该是职业发展黄金期,却被嫌弃,这让人哭笑不得。
职场年龄焦虑的背后,反映了人们对友好型工作环境、公平就业机会的期望。因此,除了要在全社会树立和倡导科学、理性的用人观,还应在法律层面明令禁止年龄歧视这种隐性的就业歧视,确保劳动力充分自由地流动,实现更好地发展。同时,对于劳动者来说,也应该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积极地为自己赋能,扬长补短,这样才能保持职场竞争力,有机会拥有“不设限”、更出彩的人生。
长衫
背景:“学历不仅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孔乙己是鲁迅笔下的文学人物,在小说里他是酒铺中唯一站着喝酒但始终穿着标识自己是“读书人”的长衫。2023年3月,一些受过高等教育但陷于无法获得理想工作困境的年轻人开始以“脱不掉长衫”自嘲,由此衍生的“孔乙己文学”走红网络。
观察:在这个网络热词中,关于“长衫”的解读有好几种。有人说它又一次叩问“读书的意义”,有人说它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对“多元就业”的探索,也有人说它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其实,关于脱不脱长衫,现实中能找到诸多实践的例子,至于结果,有人满意,有人不满意,也有人会在“脱”与“穿”之间多次横跳。更有意思的是,“孔乙己文学”流行的同时,依然有不少年轻人不愿进工厂、学手艺。
仔细想想,“长衫”的多个解读间并不矛盾。读书的意义是年轻人可以获得“穿或不穿”的选择权;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被赋予了新时代意义的当下,相比于“穿”或“脱”这种一瞬间的动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成败的依然是那个古老的道理:一个人能不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踏实、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
“依靠劳动创造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背景:在2023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劳动群众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希望广大劳动群众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诚实劳动、勤勉工作,锐意创新、敢为人先,依靠劳动创造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
观察:“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是靠着一代代劳动者挺起脊梁、冲锋在前,用辛勤劳动、智慧创造绘就了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时代召唤劳动者谱写壮丽而崭新的篇章。
“依靠劳动创造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向广大劳动群众发出了动员令、指明了奋斗方向: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立足本职岗位,增强创新意识,练就过硬本领,奏响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时代强音,铸就新的辉煌。
双向奔赴
背景:双向奔赴本指相关方朝着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相互靠近。多用于人与人之间,表达了人们相互爱慕、相互亲近的美好愿望。在实际表达中,双向奔赴不再局限于人与人,企业与职工可以,人才与乡村可以,城市与城市、国家与国家也可以,使用范围不断延伸扩展。
观察:你对我付以真心,我对你报以真情,这是双向奔赴最初的美好。
当用于不同主体之间、不同情形之下、不同时代背景之中,双向奔赴的内涵不断升华,以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为共同目标而齐心协力的态势尽在其中。比如,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经贸伙伴关系跃升,合作领域持续拓展,这是国际交往合作的双向奔赴;东西部协作历经多年,帮扶形式不断丰富,协作领域不断扩大,开启同心共富的双向奔赴;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构建人才成长通道,打造高素质职工队伍,推动实现企业发展与职工成才的双向奔赴……
双向奔赴表达的是和谐共生。你为我着想,我也要为你出力,你我前景无比宽广。
AI(人工智能)
背景:2023年初,由AI(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风靡互联网。随后,国内外不少科技企业先后发布人工智能大模型。这些大模型具有大量参数和复杂结构的机器学习模型,能够处理海量数据、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如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
观察:我的工作,会被AI取代吗?
2023年,这似乎是职场人最热门的议题,但这并不是一个新问题。随着制造业迎来以机械臂为代表的智能化转型,一些技术工人已经面临过职业危机了。
事实上,每一次技术变革,根本目的都是解放人而非取代人,这一次也不例外。无论是将工位让给机械臂、与代码打交道的技术工人,还是最近才与“AI绘画”遭遇的插画师,都发现AI可以帮人们完成部分重复性、标准化的工作,但在面对复杂情况或需要创意时,“老师傅”依然不可代替。
AI会对某些职业产生影响,但也必将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对劳动者来说,适应新的技术并培养与之合作的技能,是让AI“为我所用”的必经之路。
带薪休假
背景:2023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恢复和扩大消费20条措施。其中,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休假、弹性作息等有关休假的措施内容,冲上热搜榜前列,引发广泛讨论。
观察:早在1995年起实施的劳动法,便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然而,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这也是明确提出实行这一制度近三十年后,相关话题依然引发关注的重要原因。
个中缘由复杂多样:有的用人单位人少活儿多,有时双休都难以保证,更不用说年休假;一些中小企业负责人认为,休假意味着增加成本;受求职不易、加班文化盛行等因素影响,不少人产生“不敢休”“不好意思休”等畸形休假观。休息休假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需要凝聚全社会的共识,形成共治合力,让劳动者敢休假、能休假。
搭子
背景:如今,随着网络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搭子文化在年轻人中越来越盛行,使用范围也随之扩大,一起从事某种活动的同伴皆泛称搭子。干饭搭子、运动搭子 、学习搭子、旅游搭子……通过社交平台,只要志趣相投,万事皆可“搭”。
观察:搭子式社交大火,主打的就是一个陪伴,是志同道合的伙伴,是一起奋斗的朋友。
和传统社交不同,搭子社交被视为无压力社交。搭子之间的互动,控制在满足特定需求的范围内,陌生人搭伴且不会互相干扰。网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一个靠谱的搭子,必须要彼此尊重,有分寸感,并乐于分享,这样大家才能一起成长。
当然,搭子间的陪伴较为浅层和短暂,距离感强、负担小,可以即时满足双方的情感和社交需求。可以说,搭子是对固定关系的有益补充。年轻人通过参与搭子文化,不断提升归属感和自我价值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