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4年01月19日 星期一

农忙时种地,农闲时进工地

“榆社古建工匠”走向品牌化,带动7000余人就业,人均年收入达4万元

本报记者 刘建林 李彦斌
《工人日报》(2024年01月19日 06版)

寒冬腊月,在山西太谷古城修缮保护现场,岳素萍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爬在高处一笔一划勾勒斗拱彩绘,所绘图案富有立体感,人物形象呼之欲出,极具当地民俗特色。

来自山西榆社县的岳素萍和丈夫从事古建彩绘已有30余年:“农忙时种地,农闲时进工地,两个人一起当画匠,一年纯收入十几万元。”

在榆社县,像岳素萍这样常年从事古建筑施工的有7000余人。去年底,在全国劳务协作暨劳务品牌发展大会上,“榆社古建工匠”入选“2023年脱贫地区特色劳务品牌”。从历史上的“散兵游勇”,到逐步成为“正规军”,“榆社古建工匠”正在走向品牌化。

传统技艺走进现代职业课堂

“大工一天能挣320元,画山水人物更高,一天能拿500元。”去年,榆社县南王村的鹿松放弃握了9年的方向盘,从出租车司机转行做古建彩绘。前不久,鹿松利用休息时间回到榆社第二次参加古建技能免费培训班,“我想尽快成为古建彩绘大师傅”。

榆社古建彩绘技艺传承已久,明清时期,榆社建筑工匠已显名声。新中国成立后,当地建起美术厂、金漆厂,培养了一批彩绘、雕塑人才。

发展了“汉纹锦”彩绘的岳俊德,以独创性特殊工艺“堆金山水”,推动中国古建筑彩绘由平面艺术转变为立体艺术。1975年,他带领21名弟子走出榆社,成立山西省第一个古建筑工程队,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古建筑市场,叫响了“榆社古建匠人”的品牌。

如今,在民间延续“师带徒”传承的同时,传统技艺走进现代职业课堂。2015年,榆社县职业中学举办了高级古建营造师培训班,当年有43名学员获得人社部门颁发的“高级古建营造师”证书。后来,榆社县职业中学建立古建营造师培训基地,开设古建筑修缮与仿建专业,源源不断为古建行业输送彩绘雕刻技工、规划设计师、砖瓦木工匠师、工程造价师等人才。

目前,榆社古建行业已有专业技术人员3305人,从业人员7000余人。

组建龙头企业抱团发展

榆社古建大小施工队伍有100余支,虽然名声在外,但缺乏组织引导,依靠无资质、无规模、无公司化运营的挂靠方式生存发展,导致这块“金字招牌”成为“他人嫁衣”。

2022年,榆社县国资参股组建了山西省榆社县古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榆社县古建技能培训学校,进一步擦亮“榆社古建”劳务品牌。

“成立一年多来,公司相继参与或承揽文峰塔牌楼修缮、河北邢台报恩寺修缮等和全省乡村振兴10余个项目,不断健全行业资质,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发展。”榆社县古建集团董事长任锦富在19岁起便师从岳俊德学习古建彩绘,有着丰富的从业经验。

此外,榆社县持续加强古建从业者技能培训和产教合作,推动榆社县古建集团与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建立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古建筑产业学院,去年6月还建成榆社古建智库等项目,邀请古建智库专家到榆社县古建技能培训学校授课。

“通过政企合作、部门联动、资源整合等,‘榆社古建’劳务品牌效应显著,大量的榆社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业,古建也成为当地人民富民增收的技能优势产业。”据榆社县民政和人社局负责人介绍,全县古建产业每年工资收入达3亿元以上,人均收入达到4万元。

施工链延伸到文化链

在榆社古建集团展览厅,陈设着与古建有关的各种成品、工具、模型、照片等。其中,画工精湛、色彩艳丽的几组“泥皮画”尤其引人注目。

据介绍,榆社古建彩绘匠人为了使被修缮墙壁上的艺术珍品壁画毫发无损,在长期的实践中,独创了“揭墙泥画”的技术。后来,匠人们在榆社彩绘技艺基础上,又创新了“泥皮画”。

榆社县古建集团成立泥皮壁画文创工作室,通过前期摸索逐步完善泥皮壁画的制作工艺,并制定出相关标准,将优秀文化融入泥皮壁画创作中,努力将其打造成山西的“唐卡”。

艺术与产业的交织,也是文化与技艺的传承。“榆社古建彩绘技艺”2011年就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榆社县积极开展国家级非遗的申报工作,启动榆社古建彩绘技艺资料整理,投资建设古建文化展厅等,为劳务品牌赋予文化价值。

去年9月,榆社古建产业园投入使用。“通过建立标准化生产工厂,对古建构件进行车间化、规模化、自动化生产,切实提升效益和质量。”任锦富表示,通过打造红木家具、木雕产品、文创产品等,进一步延伸古建产业链。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