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班组】“差一点儿也不行”的测量队
冬日清晨,沉睡的大山还没醒来,王明星带领两名队友,迎着寒风,踏着积雪,登上长青隧道上方的制高点,将远在隧道口的基点作为起点,向前100米、500米、1000米……“准星”对“标尺”,三点成一线,为隧道全天候施工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
他们是中铁二十三局沈白高铁项目部测量队的骨干。这支被称为 “千里眼”的测量队,连续3年奋战在沈白高铁吉林段TJ-6标建设工地。
中铁二十三局承建的沈白高铁吉林标段TJ-6标,拥有5座隧道、8座桥梁、3座涵洞、1座地道及湾沟北站相关配套工程,隧道占比高达82.3%,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控制性工程,也是集高山峻岭、桥梁隧道、江河湖泊等于一体的标志性工程。
“一点儿也不差,差一点儿也不行”。在长青隧道施工现场,测量员刘铁扛起25公斤重的测量仪器,透过掌子面耀眼的灯光,利用放炮后除砟的短暂空隙,抓紧和队友进行导线垂直测量,不时记录各种数据。
长青隧道全长11.3公里,是沈白高铁最长的隧道之一,如此特长隧道在东北严寒地区并不多见。“把测量精度控制得准而又准,确保隧道施工直线误差达到领先水平”,这是一分部测量队队长陈青龙的誓言,也是全体测量队员们的心声。
北风呼啸,滴水成冰;山路陡峭,举步难行。垂直80多米高的高山在夏天也就是十几分钟的一段路程,可是在积雪没到大腿根的寒冬,测量队员要沿着500多米长的斜坡,一步一个趔趄艰难攀上制高点。
现代化的测量仪器,按键式的操作系统,戴上手套就像在键盘上敲“拨浪鼓”,无法获取、传递、记录数据。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测量队员们摘下棉手套,用手指操控键盘,一次定点测量就要连续工作好几个小时。
冬天要做好防护预防冻伤,这是每个高铁测量队员都要面对的考验。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沈白高铁吉林段TJ-6标直线总长度超过33公里,三个梯队分段施工建设,30多名测量队员成为第一批进驻的“小分队”。
一座座高山几乎无路可攀,队员们凭双手劈开荆棘,用双脚踏出一条条羊肠小道;现场方圆几十里没有人家,队员们就着寒风一口一口咽下干粮,顶着月光深一步浅一步走回营地。山区冬季漫长,呼啸的北风把队员们的眼睛吹成了“风流眼”,但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
长青隧道作为整个标段的“咽喉”工程,集中了中铁二十三局的精兵强将,划分6个区段同步施工,测量数据采集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如何避免测量和施工两支队伍在现场相互影响,又能实现数据采集和爆破进尺分步推进?
测量队员开动脑筋,集思广益。认真分析掌子面爆破除砟的运行规律,细致揣摩隧道能见度最好的时间节点。“有了!咱们就利用掌子面立钢架、钻炮眼这段时间,趁着空气清洁能见度好,第一时间进入现场,拿出最准确、最权威的测量数据。”二分部测量分队队长王明星的一席话让队员们眼前一亮,“错峰工作法”应运而生。
夜半时分,繁星闪烁,按着值班分工,3名队员准时起床,迅速整理携带好测量仪器,以最快速度奔向隧道入口,避开“光染”干扰,立即进入工作状态。
漫天大雪染白了双眉、冻僵了手指,队员们走进长长的隧道、登上高高的桥梁、攀向皑皑的雪山,用测量仪器不断校正着高速铁路向前延伸的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