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擦亮我们灿烂的记忆
近几个月以来,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为支撑,众多考古学家参与制作的大型纪录片《何以中国》正在热播。该片以宏大的视野跨越时空,全面深入地讲述了中华大地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如今,纪录片的国家相册价值已深入人心,纪录片里不仅有生生不息的今日中国,也要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深度发掘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近年来纪录片制作的重要创作方向。一大批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文物考古类纪录片相继面世,《何以中国》《寻夏记》《寻古中国》《中国(第三季)》《大运河之歌》《又见三星堆》等集中涌现,收获了高收视和好口碑。
这一批考古纪录片以考古成果为起点,开启气势磅礴的文明溯源之旅,探寻文物背后隐藏的历史记忆,用影像丰富着“何以中国”的深刻内涵,可谓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创新拓展与创作进阶。
如今,考古带来的一系列丰硕成果更多地走进当代生活,为我们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和文化自信的底气。不过,考古发现总体上呈现遥远且缺乏生命温度的特性,科学严谨的研究成果也略显枯燥,艰涩难懂。纪录片如何借助现代影像技术和艺术化叙事,带领观众“寻根问源,叩问来处”,擦亮民族灿烂的记忆,让遥远的过去和火热的当下、无限的未来血肉相连,无疑需要创新表达与叙述方式。
为了让年代久远且不易被今人理解的考古成果以可亲可感的方式在观众面前亮相,更多考古纪录片积极探索大众化的表达方式,追求新颖丰富的内容呈现以及叙事手法、表达形式的创新,从而交织出丰富的叙事经纬。如《寻夏记》回溯了60年来考古人探寻夏文化的艰难历程,通过数字手段复原当时的人物、场景和都城。为了增强传播效果,有的纪录片构建台网传播矩阵,在各平台重点推荐,有的纪录片开放二创版权,允许短视频进行二度创作。
《何以中国》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以新颖的记录手法和手段,为此类纪录片作出了显著且成功的探索。主创们大胆地采用艺术化的呈现方式,通过视听再造、情景再现和戏剧化重构等手段,将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串连起来,将考古材料活化为一幕幕可影像化的历史场景。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该片强调将宏大叙事和动人情节结合,除了呈现大历史中的大人物、大事件,还通过微观视角描绘一个个普通人的生命体验,如秦国的底层士兵兄弟黑夫和惊、仰韶文化时期的西坡青年、凌家滩青年等先民形象。观众得以感受时代风云变幻中的个体生命,感知中华先民如何努力经营自己的一生,意识到是无数个历史上未曾留名的他与她支撑起中华文明的绵延,从而擦亮了宏大历史的人民底色。
无论这几部作品的创作理念以及叙事风格有何区别,背后的主创人员、参与其中的考古人员都有着共同的追求。他们架起时空的长镜头,向着历史的最深处眺望,以创新性话语与更灵活的传播方式,生动讲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展现生生不息的烟火人间,既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收藏在博物馆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描绘出有温度的历史,也让“我们从何而来”的回答更加亲切、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