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防患于未然不能流于口号
安全生产是大事,唤醒各方防范风险的警惕性不能靠一再发生的悲剧来倒逼。当前,各地正在开展安全生产除患整治行动,在强大压力下,可能发现的隐患不少,数字也不太好看,希望有关方面不回避、不护短,将问题整改作为夯实安全生产堤坝的机会,切实清除对隐患“习以为常”的心态。
无消防安全培训、消防通道被堵占、烟感报警器失灵、电动自行车私拉电线等……据1月28日澎湃新闻网报道,近日,浙江、内蒙古等多省份党政一把手赴一线暗访安全生产,当场发现诸多安全隐患。相关地方有关领导要求,全力落实安全责任,全领域全方位织密安全生产防护网,防范化解消防安全隐患,坚决遏制重大事故发生。
地方领导暗访时发现的问题,在一些地方很常见,却一直少有人在意。很多人未必不知道这些属于隐患,只是没当回事。“这么多年都是这样,也没事”等观念较为普遍;对整改意见“照单全收”的表态背后往往存有“应付应付就行”的侥幸心态。而从一些事故结果倒推回来看,事故原因往往正是那些不以为意的细节,如消防通道被堵占;多业态混合经营场所的仓储区、生产区与人员集中区没按要求做好防火隔离;动火作业未批先干且未配备必要消防器材,等等。这些最终夺人性命的问题实际上曾被天天念叨,可惜“当时只道是寻常”。
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是最高效、最明智的安全生产法则。然而,可怕的是,它们仅仅是被一些地方和企业喊成了口号。由于消防方面的投入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一些企业不愿过多投入资金和精力;有些责任方在“没有发生过事故”的舒适圈内懈怠了对日常消防安全制度的落实,应急方案形同虚设,应急演练和培训从未开展;部分责任方可能存在历史遗留问题等难言之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消防安全措施的落实,比如,有些消防通道不够宽可能是因为有关房屋所有权存在问题,消防设备更新的背后是缺乏专项资金等。此外,从被通报的一些典型案例看,监管者对专项整治工作敷衍了事、执法检查宽松软虚等,也是安全事故不时发生的原因。
改掉肉眼可见的毛病不难,难的是如何确保问题不会死灰复燃,如何时时绷紧防患于未然这根弦儿。长远看,要切实认识到防患于未然才是以最小成本保障安全的方式,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并认真执行;强化监管的刚性约束,同时帮助有关方面化解问题、给予支持帮助。目前,国务院安委办正在全国部署开展消防安全集中除患攻坚大整治行动,各地各有关方面应以此契机,“找准隐患问题集中的重点领域、敏感场所、薄弱环节”“加强过程监管和责任追究”,拿出更加有力、更有针对性的举措,守好安全生产的防线。
事故发生后的痛定思痛、吸取教训自是必须,但多少事后的表态和决心都不如事前的有效防范。这种防范,大到理念和制度的与时俱进,小到日常管理细节,都要让防范化解风险成为一种“本能”——不论是应急预案、消防设备设施还是动火用电习惯,不论是人员密集场所还是“九小”店铺,不论是特殊工种作业还是节庆烟火管理,都要确保“隐患不排查、问题不整改就是事故”理念的全覆盖。
“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要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安全生产是大事,唤醒各方防范风险的警惕性不能靠一再发生的悲剧来倒逼。当前,各地正在开展安全生产除患整治行动,在强大压力下,可能发现的隐患不少,数字也不太好看,希望有关方面不回避、不护短,将问题整改作为夯实安全生产堤坝的机会,切实清除对隐患“习以为常”的心态。一句话,防患于未然不能流于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