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4年02月24日 星期一

【作品广议】为我们加油的家

肖承森
《工人日报》(2024年02月24日 04版)

家孙德民

今年的春节,假期比往年多了一天。回到工作岗位同事们谈论最多的话题,除了说“你的气色很棒”,就是问“你回家了吧”? 这两句话看着有着某种密不可分的联系。

此时此刻,我们读漫画家孙德民先生的作品《家》,可以产生更多内心收获,发出更多感叹与感慨。

看,在外打拼的孩子回家了。父母不仅准备了可口的好饭,还双双“亲自”走出房门,为宝贝儿举行了简短的“欢迎仪式”。老妈在致欢迎词时反复追问,“你怎么瘦了”?老爸在讲话中则着重强调,“不要委屈了自己”。令孩子感到振奋的是,爸爸妈妈一致认为:无论在外顺或不顺,孩子在他们眼里都是最值得疼爱的,也是最棒的、最值得褒奖的。

或许生活没有那么多仪式,但仪式感有助于我们感知生活。在孙德民笔下,我们的某些感知,被演化为一种更加奇异、更加简约,更加令人难以磨灭的感知。远奔的“足球”回来了,爸爸妈妈此时都是“打气筒”,他们为你充气,为你加油,为你鼓劲。待你几天后重返人生绿茵场,人们又见到一个满血复活的你,更有满场飞奔充满活力和充满期待的你。

漫画是揭示和表露事物本质的视觉艺术。漫画家孙德民的漫画《家》,把家的功能体现得准确且生动有趣。在快阅读成风的今天,笔者认为有必要让我们的联想触角再向远方走走。想想看,游子的行囊里,除了装着自己的日常用品,还可以装什么,收获、成绩,还是寂寞和失落?想想看,父母打气筒里装的什么,除了关爱、鼓励,是否还有延续几代的坚韧风骨和奋斗基因?

漫画也是解决社会亚健康问题的良药。我们今天一起品读这件作品,原因还在于,还有很多人,其中有年轻人,也有家长,对家的理解还有偏颇。有些在外工作的孩子,不愿意回家,把父母的告诫和嘱托当作噪音。也有些父母,丝毫不考虑孩子的处境和感受,一味向孩子强加自己的目标。更有甚者,正在为回家宝贝准备饭菜的爸妈,还未盼到孩子进门,就先等来了他叫的外卖。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