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基垒台、落子布局
——相关部门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成就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在27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部门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有关情况。
“过去10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主要是夯基垒台、落子布局,重在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郭兰峰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他介绍,10年来,规划政策框架搭建形成;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批高校、医院、央企总部在雄安新区落地建设;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建设和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的阶段,城市框架已经基本显现;北京城市副中心功能日趋完善,北京市“四套班子”以及70多个市级部门已经迁至副中心办公;重点区域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重点领域协同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主要城市1—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2023年区域PM2.5比2014年下降了近六成,北京流向天津河北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2800亿元;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深入推进,京津冀推出了第一批165项资质资格相互认证。
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北京新的“两翼”之一。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夏林茂表示,北京每年保持千亿级的投资强度来保障副中心的快速发展,行政办公区一二期已经全部建成投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开园迎客,大运河津冀段全线62公里旅游通航,运河商务区注册企业超2万家,通州与北三县跨界道路已经有10条,轨道交通平谷线全面建设、在三河市设了5座车站。“将重点处理好与雄安新区、中心城区、周边地区的关系,持续完善城市框架,实现以副辅主、主副共兴。”夏林茂说。
共同唱好京津“双城记”,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篇章。天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桂平表示,京津两地资源十分丰富,功能定位互补,在全面提升区域发展能级中,天津加快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着力拓展“半小时通勤圈”“一小时交通圈”,充分发挥天津港优势,促进区域资源共享共用,持续增强协同发展内生动力,用好中关村资源,推动两地区域产业链成龙配套。下一步,将持续拓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继续唱好科技协同创新、产业体系融合、体制机制创新、重点领域协同的“双城记”。
雄安新区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河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成中表示,为落实这一功能定位,河北通过打造具有吸引力的疏解政策环境、打造高品质的生产生活环境、打造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环境推动雄安新区“拔节生长”。目前,出台住房、户籍、教育、医疗等10个配套方案;新区启动区、起步区加快建设,首批疏解标志性项目有序落地;推动筹建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举办百校百所千企、万名首都大学生“雄安行”。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郭兰峰表示,下一步,将按照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和三省市一起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围绕解决北京“大城市病”的问题,抓住疏解这项工作不放松;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好北京“新两翼”,培育区域的增长极;促进重点区域高质量发展,以点带面助力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创新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推动重点领域协同向规则协同并重转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协同发展,不断增强区域内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