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四年保持千亿元投资规模,优质公共服务配套资源加速覆盖
【新成就新亮点新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 首都亮丽新名片
阅读提示
近年来,北京城市副中心高水平推进城市建设,全面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形成数字经济、现代金融、先进制造等产业集群,优质公共服务配套资源加速覆盖。副中心成为北京又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前不久,第二批北京市级部门陆续迁入北京城市副中心。在此之前,已有北京市级机关至少1.7万人迁至北京城市副中心办公。跟政府一起搬迁的,还有一些产业。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中央研究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城市副中心落实“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高水平推进城市建设,全面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形成数字经济、现代金融、先进制造等产业集群,优质公共服务配套资源加速覆盖。副中心成为北京又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高水平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底座”
“2024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将继续保持千亿元投资规模,总投资预计6658亿元,2024年计划完成投资1005亿元,推动副中心由生机勃发迈向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的新阶段。”这是记者2月27日从城市副中心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了解到的。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十年来,城市副中心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握城市副中心战略定位,开启建设发展的宏伟新篇。从2020年起,副中心连续四年保持千亿元投资规模,以重大项目为依托,搭建起副中心四梁八柱,综合承载力全面提升,经济内生动力显著增强,城市吸引力持续跃升。
高水平建设千年之城“底座”,今年副中心共安排435个项目。东六环入地改造、厂通路、环球影城北综合交通枢纽等项目将力争年内完工,温潮减河工程、轨道交通M101线一期工程、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等项目建设进度加快……基础设施领域,231个项目将持续拓展充实城市副中心的主框架。
在民生领域,今年副中心将推进76个项目,力争实现安贞医院通州院区、路县故城遗址工程等完工,加快首儿所通州院区、人大通州新校区、北苑家园中心、体育场升级改造等项目建设进度,工人文化宫、北京第一实验中学、文旅区幼儿园等项目落地开工也将提速。
128个产业领域项目中,北规院业务综合楼、台湖图书城提升改造等项目将实现完工,张湾环球奥莱小镇、首旅总部、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研究院、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等项目建设进度加快。
产业与公共服务唤醒曾经的“睡城”
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地通州曾经被人称作“睡城”——因为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很多通州居民只能去城区上班,每天下班回到家都是一身疲惫,一觉醒来又要去挤地铁。
电脑工程师李言峰曾经就过着这样的生活。如今,随着运河商务区不断吸引高端要素聚集,他很顺利地在家门口找到了新工作。
根据《北京人口蓝皮书·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2023)》,2022年,北京常住人口总量“六连降”;而相比于201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却增加了44.9万人,增量位居全市16区及经开区之首。
孙越和爱人之前都住在城区,2018年,他的单位搬迁到通州,两人经过一番考察,把家也搬到了副中心。在孙越新家附近,除了大运河森林公园,还有从化工厂蜕变而来、规划面积11.2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面积几乎是4个颐和园的大小。开园三年多来,这里已经吸引了超810万人次游客。
前不久,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西北部的三大文化建筑集体亮相,孙越和爱人是第一批去打卡的市民。“艺术中心像运河粮仓,图书馆像银杏林,博物馆像船帆……”孙越一边展示美图一边跟记者说。
近年来,副中心持续打造“两带、一环、一心”绿色空间,让城市更宜居。同时,医疗、教育等一系列优质公共服务配套资源加速覆盖。曾经的“睡城”面貌一新,充满活力与生机。
软硬件齐发力打造协同发展桥头堡
城市副中心始终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对内承接中心城区功能转移,对外强化“两翼”齐飞发展态势。北京市通州区委书记孟景伟表示。
海河水系五大河之一的潮白河,纵贯京津冀三地,流经北京城市副中心,河西岸是北京通州,东岸是河北廊坊三河、大厂、香河,即北三县地区。通州与北三县,空间紧邻、联系紧密,协同发展需求迫切,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地区。
2018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明确要求,要充分发挥北京城市副中心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北三县地区协同发展。2023年下半年,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执委会正式揭牌,通州区与北三县协同发展迈出新的重要一步。
从“重点突破”到“全面合作”再到“一体化发展”,近年来,副中心与北三县协同发展持续升级提速,成效显著。硬件方面,京唐城际铁路、密涿高速、京秦高速建成通车,地铁平谷线、厂通路、厂通桥加快建设,两地主要道路和交通节点逐步串联成网,居民往来更加便捷。软件方面,连续举办的通州与北三县项目推介洽谈会,已累计签约项目160余个,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加快融合;大运河实现了京冀通航,两地文旅紧紧携手共同发展;3600余项跨省通办服务推动“区域通办”机制迈入2.0时代,让政务服务更加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