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一线职工风采录】巧手“剪”出时代芳华
每年春节前夕,都是孙卫最忙碌的时候。
与家家户户“忙年”不同,孙卫忙着参加民俗活动、商场市集,还忙着帮亲朋好友剪出一幅幅充满年味儿的艺术剪纸。
近日,在位于青岛海信广场的年庆市集,孙卫向来往的市民介绍龙年新创作的剪纸作品。一条条活灵活现的“中国龙”,或搭配浪花、桃花,或搭配金鱼、白菜,栩栩如生,传统剪纸因为有了新形式和新寓意“圈粉”了不少年轻人。
说起自己与剪纸的渊源,59岁的孙卫坦言:“离不开姥姥的启蒙。”她的姥姥从小就学习绣花、剪纸等女红手艺,是方圆几十公里出了名的手艺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总有人登门向姥姥求几幅“剪花儿”。孙卫自小在姥姥身边长大,6岁就能剪出像模像样的剪纸。
虽然颇有天分,孙卫还是按部就班地上学、工作,直到姥姥去世3周年的忌日上,看见姥姥留下的几幅剪纸作品,她萌发了“将这个手艺传承下去”的念头。
为了从“野路子”变成“正规军”,孙卫花1万多元报名参加了3个剪纸学习班,每天来回6个多小时到老年大学上课。也正是这段经历,让她意识到,剪纸最重要的是有创作能力。那段时间,她像着了魔一样,走路、做饭甚至睡觉,都在琢磨剪纸思路,每天伏案剪纸到下半夜才肯休息。
一张手掌大小的红纸,一把剪刀,在孙卫灵巧的双手下,只需十几秒,一个立体的“春”字便跃然眼前。孙卫告诉记者,剪纸分为剪、刻、手撕、火烫等形式,随着民间艺术逐渐走到台前,剪纸也有了更多展示舞台。
孙卫一直在思索如何将传统剪纸艺术与现代文化融合,姥姥留下的“花样儿”频繁出现在她的剪纸作品中。
“比如这幅《中国美丽乡村图》,前半部分的莲花、‘福’字都借鉴了姥姥的作品,后半部分现代农村生活的场景,还有五月的风和海鸥都是我的原创。”孙卫说,“希望通过剪纸记录这个美好的时代,也为后人了解青岛、回忆青岛提供一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