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数字化转型,促进专精特新发展,更好满足融资需求,委员热议中小企业发展——
生力军如何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今年全国两会,中小企业发展备受关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更好满足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今天,多位全国政协委员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政策措施体现了国家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有助于中小企业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用“量身定制”服务护航数字化转型
“在发展数字经济的重大战略任务中,中小企业既是主战场,又是薄弱点。相比大型企业,一些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还停留在‘Office+聊天软件’的水平。由于没人、没钱、没技术,市场又缺乏有效的供给,所以他们对数字化转型没动力,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委员说。
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副会长、中联资产评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树奎委员也关注到了这一问题:“当前,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困难,主要集中在资金有限、技术薄弱、人才缺乏、运营管理经验不足等方面。”
多位委员表示,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量身定制的产品和服务。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副会长王斌委员建议,可以依托地方行业主管部门、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和协会等,常态化征集各地区、各领域中小企业创新需求。根据需求建设针对性的科技成果项目库,为中小企业提供“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的前沿科技成果。整合需求库与成果库,高效驱动中小企业技术进步与成果转化。
去年6月,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文,提出择优遴选一批数字化服务商,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范树奎委员建议,探索多渠道服务引入机制,优化第三方数字服务商的服务监管标准,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阶段的中小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打造更适用于中小企业的数字化“工具箱”,助力其真正实现数字化革新。
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
香港金融发展协会主席魏明德委员表示,促进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可以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但当前,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还面临技术应用能力不足、基础研究缺乏支撑、独立研发实力不够等问题。
魏明德委员建议,应统筹推动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加快形成长效机制,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基础科学领域突围。同时,注重科技创新协作平台建设,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衔接。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可以借助创新平台,跨越自身的生产供应网络,积极参与产业链分工,在产业链上下游和集群网络关系中寻求互补技术、信息知识的支持,进一步实现协同创新。”魏明德委员说。
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创新服务方式和工具。魏明德委员表示,可以探索打造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一体化在线平台,以网络化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和各类服务机构提供信息连接支持。同时,扩大企业家专项服务,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加大对企业家的再教育和培育,将双创投入与之整合,为企业主和潜在创业者提供基础的商业、法律、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升中小微企业主的基础能力。
创新渠道手段满足企业融资需求
“资金是中小企业的生命线,融资问题是关乎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问题。”恒银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江浩然委员表示,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企业融资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当前,“融资贵”的问题得到极大缓解,但同时,“融资难”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
“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例,他们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会大一些。”江浩然委员介绍说,科技创新是一个探索性、创造性的工作,即便投入也不一定有产出,存在相对较大的经营风险,加上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缺乏有效抵押物,其融资需求又具有“短、小、频、急”特征,导致其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较大。
如何更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委员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金融创新”。王斌委员表示,可以结合中小企业实际需要,创新和优化现有金融机构结构,增设更多专门服务中小企业的中小型国有银行或金融机构,将中小企业贷款成效作为相关机构的重要考核标准,确保相关企业获得充足发展资金。
江浩然委员建议,根据中小企业的特定需求和风险特征,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股权质押融资等新型配套政策。同时,结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活动场景,积极开发“设备贷”“采购贷”“租金贷”等定制化金融产品,帮助企业拓宽多元化贷款渠道。
“此外,还可以运用大数据分析手段提高中小企业融资质量和效率。”江浩然委员建议,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手段,科学构建模型,打通工商、税收、收支流水、煤、气、水等数据通道,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给中小企业精准画像,科学评估企业经营状态和能力,帮助银行进行客户筛选、额度测算及风险监测等,快速审批贷款,更好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本报北京3月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