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4年03月16日 星期一

【民声】“非升即走”如何规范值得思考

肖哲
《工人日报》(2024年03月16日 03版)

近期,某高校在公布该校引进和稳定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中规定,“引进的博士研究生来校工作满五年,如未能晋升副教授(已达副教授任职条件因指标原因未晋升除外),本人需服从学校安排转到后勤、保卫等服务保障岗位。”而同一份文件中还规定,这所高校“全职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我校的最低服务期为8年”。

“非升即走”是国内部分高校引进的一种人才管理模式,即新进教师在入职时签相应的考核协议,在约定的考核期内完成考核要求,否则就面临解聘走人,由于考核指标经常与晋升挂钩,所以被称为“非升即走”。

这种人才管理模式,最初是借鉴海外高校的长聘模式,即教师在合同期后由高校决定是否续聘,后来变成了是否可以终身教职的审核模式。但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并不是所有海外知名高校都采取这种人才引进和考核模式,甚至也有高校通过设立一系列措施为这个模式 “打补丁”,例如可以续聘,不见得“非走不可”,另一方面,一些海外高校也会采取相应措施,督促并帮助新教师完成考核指标,形成双方的共赢。

换言之,“非升即走”的本意是帮助“升”而非“走”。事实上,部分高校引入“非升即走”的本意,也是为了督促高校教师做好相关工作,而不是拿到教职后“躺平”。但在实际过程中,有的学校在考核过程中,评价体系单一,指标过于向短时期内完成的论文、奖项、课题等倾斜,唯论文唯奖项唯课题,以数量为王。问题是,一方面,教师的本职工作,日常教学往往并不被考核所重视,另一方面,科研本来是一项长期工作,追求短时间内完成一定数量的论文和成果,不见得一定是好事。

另外,“非升即走”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个别高校设置的指标要求过高或者不尽合理,超过学科发展实际,可提供的副教授职位远远少于招聘人员,这使得即便青年教师达到了一定水平,也面临僧多粥少的困境。在这一过程中,一些青年教师成了刷论文、刷影响因子的“工具人”,学校的各种指标数字看似上去了,实则折损了人才,也不利于教学科研机构的长远发展。毕竟,在“短期发不出论文就淘汰”的情况下,青年教师难以去挑战具有开创性、周期长且有失败风险的科研内容。

归根结底,“非升即走”只是部分高校采取的一种人才招聘和评审方法,这套方法在实际过程中是否对具体高校具体人才适用,以及该怎么用,如何规范用,都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但关键之处,在于高校要科学制定人才引进和管理的办法,以破“四唯”和立“新标”为突破口,以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创新活力为目标,避免“一刀切”和简单化。在完善评价体系的同时,也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教学科研岗位的特点,探索能够挖掘出、培养出人才的评价标准,实现长远发展。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要保障好青年教职工的权益。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