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4年03月17日 星期一

【高谈阔论】读名著,学谚语

李建永
《工人日报》(2024年03月17日 03版)

我对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情有独钟,隔两三年就会重读一次,每次都有一个集中研究的专题。今年春节期间的研读专题,就是梳理了一下“三水西红”中的谚语。

《红楼梦》第四回讲,刘姥姥的女婿叫狗儿,本姓王,祖上做小官时,与王夫人的父亲“连了宗”。狗儿一家小日子过得清汤寡水,不免烦恼,喝几杯酒便骂媳妇。刘姥姥看不过,便说,姑爷,咱庄户人老老诚诚,“守多大的碗儿吃多大的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你得想法子挣钱;再说你家老辈不是跟金陵王家“连过宗”吗,人家“拔一根寒毛比咱的腰还粗呢”,去走动走动。谁知狗儿却说,何不你老人家明日就走一趟。刘姥姥次日便“舍着老脸”,带着外孙板儿,去“一进荣国府”了。

俗话说得好:“一句谚语千重意。”每一条谚语,只有摆进特定的语境中,才能活灵活现地呈现出它的精妙、生动与深意。这也正是重新读名著、潜心学谚语的意义所在。

我有一个特别的机缘,与谚语有过数十年的亲密接触。一是20多年前为写作《母亲词典》,先后搜集整理了数万条谚语,一条一条解读过的也有上千条吧;二是2022年初接到一项工作任务——为自己供职的报纸副刊撰写“二十四节气系列文章”,对农谚和俗语有了更加深刻的体悟和理解。千百年来,谚语对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许多谚语不仅具有实用性,同时具有审美性;不仅具有通俗性,同时具有深刻性;不仅具有经典性,同时具有现代性;不仅具有文化意义,同时也具有教化功能;不仅具有传承意义,同时还具有记忆功能。

然而,谚语恰恰又被长期集体无意识地所忽略、轻视,所以它的价值、功能和作用,一直被严重低估。也许象牙塔里的学者们觉得它太“俗”,不屑于研究;而老百姓虽然“谚不离口”,却又缺乏深入研究的意识和能力。诚如《周易·系辞上》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在四大名著中,我读《西游记》的时间比较早,次数却又是最少的。当年初读时也就十来岁吧,而且仅读过一次,眨眼之间半个世纪过去,书中人物和故事多已模糊。近期开始重新阅读,却给了我意外的惊喜:几十年来嘴里一直念叨的“停留长智”“望山走倒马”“愁海龙王没宝哩”“好处安身,苦处用钱”“避色如避仇,避风如避箭”“若要有前程,莫作没前程”等诸多谚语,竟然来源于《西游记》!当初怎么也没有想到,其他内容都忘得差不多了,镌刻在记忆深处的居然是那些“不起眼”的俗语!而且,更惊异的是,谚语的表现功能、教化功能和审美作用,在小说里体现得尤为显著——它们融会在引人入胜的故事里,闪现在鲜活生动的情境中。

杜甫有句:“传语风光共流转。”正是作为“小说家言”的《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文学名著,数百年来在我国基层社会拥有庞大的读者群体,因而对谚语的“传语”与“流转”、传承与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翻阅名著,现在我不时还会跳出几条“恰当其时”又“恰如其分”的俗语,如吉光片羽、精金美玉,赏心而悦目,华彩而惊艳。俗话常说“俗话说得好”,谚语是真好。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