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4年03月19日 星期一

扎根水电一线30余年,崔兴国专注于技艺与匠心的薪火相传

【身边的大国工匠】“信任是一种生产力,要多给年轻人机会”

本报记者 李娜
《工人日报》(2024年03月19日 01版)

从国内白鹤滩、三峡、溪洛渡、深蓄、葛洲坝,到“一带一路”项目柬埔寨桑河、巴基斯坦卡洛特、南美巴西杰瑞,作为国内水电行业知名的大型水轮机装配试验专家,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水轮机装配特级技师崔兴国牵头主持了一大批国内外重大水电工程装配试验工作。也正是在一项项国家级重大水电工程中,他参与并见证了中国水电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扎根水电一线30余年间,崔兴国始终拥抱变革、持续创新,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机械工业质量模范、四川工匠,获评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手握国家实用新型专利7项、发明专利2项。他常常为自己生逢国家水电大发展时期而感到无比幸运,也因此更加专注于技艺与匠心的薪火相传。

“水电事业需要更多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作为支撑。信任是一种生产力,要多给年轻人机会。”崔兴国说。

勇攀水电“珠峰”

1991年,崔兴国从东电技校毕业,恰逢电机厂房修成,他成为一名学徒。在完全陌生的领域,年少的崔兴国常常看着各种各样的零部件,却无从下手。他没有退缩,加倍努力多学多问成为工作常态。 日积月累,在实践中摸索,崔兴国的知识技能不断提升,不仅习得了一身精湛的装配技术,还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中找到乐趣,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历练机遇。

2003年8月,重量超过450吨的三峡左岸首台转轮平衡任务交到崔兴国手中。面临着技术要求高和任务周期短的双重压力,他带领团队顶着酷暑,7天7夜连续攻关,最终攻克了转轮静平衡难题,圆满完成了三峡首台转轮装配任务。

白鹤滩机组代表着水电装备制造的“珠穆朗玛峰”,为了完成转轮静平衡任务,实现转轮静平衡试验“零残余”目标,崔兴国采用精准导向工装和扶正调整技术,突破了一系列难题。白鹤滩巨型转轮在“零配重”的基础上实现了“零残余”目标,各项参数指标优于精品标准,引领世界巨型水电进入了摆度“个位数”时代。

“学习、实践、创新,技术工人的成长,依靠的是一个又一个阶段的积累,一层又一层台阶的迈进。”崔兴国总结自己的成长历程:第一个10年,跟着师傅学习技术,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积累技能和知识;第二个10年开始在改进产品实现方式和新工具的应用中提高产品制造的效率。

“现在,我更多思考的是如何完善制造体系,让产品变得更智慧。”崔兴国说,“人和产品一样,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在创新中追求极致

“创新永无止境,我们始终在不断尝试,这次可能做不好,但总会越做越好。”工作中,崔兴国时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水轮机组主要由转轮、导水机构、阀门等部件构成,要确保水轮机转轮的平稳运行,就要实现转轮平衡偏差越小越好。平衡底座要“零偏差”,还要保证转轮与平衡工具的中心实现“零偏差”,才能保证转轮平衡的可重复性,将不平衡力矩压缩到最小,实现不平衡力矩为零,最终达到转轮静平衡“零残余”状态。

2019年1月12日,随着崔兴国和团队在白鹤滩工地现场完成最后一道转轮工序,全球首台百万千瓦级水电机组精品转轮顺利完工。但早在最初接到任务时,大家对要在不配重的情况下实现转轮平衡的目标,心里没底,“这是一个破天荒的命题,几乎不可能实现,只能顶着一口气干”。

在350多吨重、直径8.6米的白鹤滩转轮静平衡试验时,崔兴国带领团队首先制定了转轮平衡的精品指标——残余不平衡力距一定要小于50kg.m,这仅仅是设计允许偏差的六分之一。经过团队3天3夜的努力,终于实现了不平衡力矩仅有20㎏.m的目标,圆满完成了任务。

“当时激动的场景历历在目,有些同事还掉了眼泪。”崔兴国说,能够参与这些举世瞩目的工程,是我们水机人一生的荣幸。

带领更多青工成长

崔兴国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就坐落在车间内部。那里不仅是经验总结传承的平台,更是技能技术融合的平台,团队的技术交底、人员培训、工作复盘,几乎都在这里进行。

“只有在生产一线,才能让装配实验更贴近生产。”崔兴国说,一边生产一边进行装配实验,如此反复打磨才能呈现精品。

水轮机装配有三大核心产品:导水机构、球阀、转轮,每一种产品装配都有它的难点和瓶颈。为了解决这些难点,崔兴国数十年带领着团队逐一进行技术攻关。眼下,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看着年轻人一步步成长起来。

“交叉带徒”“以干代练”,是他所在的工作室一直以来的人才培养模式,意味着徒弟可以在不同阶段跟着不同的师父,广泛学习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既全面了解,又“专精一技”。这些年,团队涌现出了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闯、集团公司劳动模范黄海东、集团公司十大青年岗位能手陶刚等一批青年技能人才。

“大国工匠的荣誉,不仅在于个人技艺的精湛,还在于对行业发展的洞察、对创新创造的信念,更在于对年轻后辈的关怀与帮助。”崔兴国说,在离散型装备制造企业,技能人才是至关重要的生产要素,他将继续引领更多青工成长为水电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