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4年03月20日 星期一

【声音】来点“强制体育”如何

刘颖余
《工人日报》(2024年03月20日 08版)

“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体育,是刚刚落幕的两会热议话题之一。

代表委员们集思广益,建言献策,提出了“让孩子们每天户外运动两小时”“发挥好体育中考导向作用”“鼓励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园任教”等一系列建议。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在谈到建设体育强国的重点、难点时,多次提到“培养青少年良好素质”“促进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深化体教融合”等。

显而易见,没有广大青少年身心的强健和对体育的热爱与深度参与,我们就不足以奢谈体育强国。

引人注目的是,两会甫一落幕,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在2024年3月以“有效减少近视发生 共同守护光明未来”为主题,开展第8个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明确要求中小学校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

此举是为了保护学生视力,但显然不仅限于此。

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2007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

但规定是规定,具体如何落实似乎缺少刚性要求。于是,各个学校各显神通:以课间操取代大课间体育活动者有之,对学生进行“放养”者有之,或者干脆取消者亦有之。

此前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消失的课间10分钟”亦成为社会焦点和教育痛点。全国政协委员李国华一句“不能让这一代人的童年回忆,就此停留在了厕所里”,让人痛彻心扉,却直指残酷的现实。

事实上,在中国的许多中小学里,不仅有“消失的课间10分钟”,还有“被生病的体育老师”“三无七不的体育课”(即无难度、无强度、无对抗,不出汗、不喘气、不脏衣、不摔跤、不擦皮、不扭伤、不长跑)。学校体育“温柔”至此,又何谈“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中小学体育从不缺少各种规定、倡导,缺的只是认真的落实、刚性的约束。

这让人不由得想起清华大学的“强制体育”。

清华大学素以体育教育闻名于全国,“无体育不清华”成为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清华大学学制由5年变4年,但体育必修课却从3年变为4年;阳光长跑每周至少3次;不会游泳不能毕业;女生跑1500米、男生3000米是体育必测项目……清华大学的这些规定都是强制性的。

强制体育不仅是制度强制,也是文化强制、环境强制。强制性运动干预对学生体质健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有助于其养成终身运动习惯,受益一生,并辐射社会。

清华强制体育的前身为“强迫运动”。1931年出版的《国立清华大学二十周年纪念刊》曾刊载《清华二十年来之体育》,对此有详细解释:“即于每日下午四时后,将全校各处寝室、自修室,以及图书馆、食品部等处之大门一律关锁,使全体学生到户外运动场,投其所好,从事运动……此法行至民七体育馆已落成,体育课改为正课后为止,是为清华强迫运动时期。”

“强迫运动”是真强迫,著名学者吴宓和梁实秋,都曾因体育测试不过关而补考,吴宓还因此延迟了毕业和留洋。

由害怕“强迫”,拒绝“强迫”到习惯“强迫”,喜欢“强迫”,这就是“强制体育”的魅力。

面对现如今中小学体育开展的“温柔”局面,来点“强制体育”如何?

比如体育纳入中考,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就起到了积极促进效应。教育部开展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表明,初中三年级和高中一年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明显优于其他年级。

事实表明,这样的“强制体育”措施还是太少了。让中小学体育早日告别“温柔”,推行“强制体育”,正当其时。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