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金庸百年 武侠不老
今年3月10日,是金庸诞辰一百周年的日子。他的老家浙江海宁,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活动。社交媒体上也掀起一波波“回忆杀”。
关注到这一消息,有点后知后觉。倒是近来因为一个片段追了整部剧,有一搭没一搭地看了2001年版的《侠客行》。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从1955年到1972年的17年里,金庸先后推出《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等中长篇小说15部36册,计1100万字,赢得了“文坛侠圣”“武侠宗师”的声誉。
1985年,香港TVB版电视剧《射雕英雄传》(“83版射雕”)被引进内地,全国热播。说起金庸以及肇始20世纪80年代的“金庸热”,在课堂上偷偷翻阅金庸小说,准点守在电视机前收看金庸武侠剧,甚至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废寝忘食地阅读……那是国人一代又一代的集体回忆。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曾几何时,人们在金庸构建起的充满刀光剑影、江湖恩怨的武侠世界里流连忘返,为他笔下洋溢着家国情怀、民族大义的侠士所感染动容。
豪迈飒爽、心系苍生的乔峰,义守襄阳、侠之大者的郭靖,放荡不羁、侠义心肠的令狐冲,武功卓绝、优柔寡断的张无忌……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侠者。抑或,还有一段所痴迷的儿女情长,比如“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的郭襄,“情到深处叹命薄”的程灵素,“塞上牛羊空许约”的阿朱,“东西永隔如参商”的小昭……
感谢金庸笔下的江湖,是启蒙,是记忆,亦是烙印。
影视剧是“金庸热”的催化剂。仅举一例,2001年,央视版《笑傲江湖》首播便一举创下了17.8%的超高收视率。这些年,武侠剧式微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金庸的武侠小说翻拍了又翻拍,只是那精美的服化道、精致的妆容、炫酷的特技,终究不再是仗剑走天涯、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江湖了。江湖没了江湖味,侠者没了大侠范。当然,这也可能是跟不上时代的刻板印象吧。
不知当代年轻人还看金庸吗?伴随他们成长的,应该是仙侠、玄幻、穿越吧,也许是提供即时爽点的情绪,或是逃避现实的虚幻。但愿他们还会看以金庸为代表的武侠,如果当前的武侠剧不尽如人意,那不妨去看看此前的经典剧版,比如1983年黄日华版《射雕英雄传》、1995年古天乐版《神雕侠侣》、1997年黄日华版《天龙八部》、2003年苏有朋版《倚天屠龙记》。
每一代人都有对武侠的全新理解与解读,翻拍也就会有新的视角与想象,这是无可厚非的。十年前,金庸迷六神磊磊开设微信公众号,以独特视角和幽默风格解读金庸被大众所熟知。对于近年来金庸剧改编翻拍的失败,他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影视作品没有达到小说思想性的高度,更多呈现的是对观众口味的投机和创作中的急躁。重读金庸,他发现了金庸身上最珍贵的闪光点,“顺应良知很艰难,但也很坚韧;投机很便捷,但最终会被淘汰”。
六年前,金庸驾鹤西去,留下了武林传说。曾有人问他,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金庸答:“大闹一场,悄然离去。”他说这话,犹如那少林寺的扫地僧。大侠从不投机,面对人性复杂的江湖,永怀悲悯之心,古道热肠,侠肝义胆。这当是武侠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