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世界级称号,考验才刚刚开始
据4月1日《人民日报》报道,据国家林草局近日消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第219次会议上,我国推荐申报的吉林长白山、福建龙岩、江西武功山、湖北恩施大峡谷—腾龙洞、贵州兴义和甘肃临夏等6处地质公园正式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称号。至此,我国世界地质公园数量增至47处,稳居世界首位。
世界地质公园与世界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三大世界级旗舰品牌。我国目前世界地质公园总数位居世界首位,这是令人高兴的事。而业内人士更关注的或者说担心的是,一些景区在获得诸如世界地质公园、世界遗产等称号后,会不会走入重“拿牌”轻保护的怪圈。
比如,此前中央第七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通报,广西凤山世界地质公园遭破坏性开采,葱郁的山体因非法采石被挖出一道道“伤疤”,青山绿水间一栋栋违建房屋极不协调地矗立着,不可再生的地质遗迹因任性的房地产开发遭到破坏。又如,2008年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功,为尽快收回此前的投入,相关地方大幅提高门票价格,而忽视了景区保护和维护,交通、道路等硬件设施建设有待加强,人员培训、服务方式等有待改进。
2013年1月,湖南张家界、江西庐山和黑龙江五大连池收到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黄牌警告,要求其在“向公众科普地球科学知识”等方面进行整改。而早在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对张家界发出过警告,批评其作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却旅游设施泛滥,“城市化”破坏了“自然界”。为保住“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招牌,张家界将景区内近34万平方米建筑物全部拆除,花费10亿元,为过度开发交了一笔沉痛的学费。
《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指出,世界遗产地的利用必须确保生态或文化的可持续性,确保利用不会对遗产地的杰出价值、完整性或真实性产生有害影响。这些文化遗产具有与一般经济性资源不同的特殊性,不是商品和旅游广告,而是启迪民智的钥匙。换言之,信守世界遗产公约,不搞过度开发,是世界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也理应成为文化遗产所在地政府及公众的共识。
事实上,国外的世界地质公园、世界遗产的开发保护有不少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国黄石国家公园、英国的新森林公园等,自然性的保持状况良好,专业讲解比较到位,宣传手册注重科普性知识的推介。由于申遗后维护和修葺的费用远大于其带来的旅游效益,英国曾在2008年宣布停止申请加入世界历史遗产名录的工作。相关做法启示我们,要保持理性和审慎,将有限的资金花在保护世界地质公园、世界遗产的刀刃上。
说到底,无论是世界地质公园,还是世界遗产,申请“拿牌”的目的应是保护和传承,无论在“拿牌”前还是“拿牌”后,都要避免陷入重“拿牌”轻保护的功利思维。景区管理者应将开发重点放在教育和休闲等方面,通过管理创新、加大科普内容的贴近性、提升文旅体验等,让更多人在保护和传承中领略自然生态之美,汲取历史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