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合唱团“玩花活”,被看见很重要
“一个螃蟹(hai)么八呀八只脚(jio),两个夹夹往天上戳……”这段时间,一首用云南方言演唱的民歌《螃蟹歌》走红,成了不少网友反复循环的曲目。如果说最初由童声合唱团演唱的版本最吸引人的特点是“童趣”,那最近由云南玉溪聂耳师生合唱团演绎的版本则重在“反差”。当身着白裙、妆容发型都很精致的老师们唱起“求求你螃蟹(hai)哥(guo),放放我呢脚(jio)”,相信台下的观众很难不嘴角上翘。
“合唱”产生于西方古典音乐,20世纪初作为“学堂乐歌”的载体传入中国。它是一种多声部声乐表现形式,无论是歌曲创作还是演唱都有较高的技术门槛。也因此,很长时间里,合唱的受众总体上只限于有音乐专业背景或具备较高文化素养的人群,可谓典型的“阳春白雪”。
用高雅的形式呈现通俗的内容,《螃蟹歌》不是第一个。2016年,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的原创曲目《感觉身体被掏空》横空出世。合唱团成员一脸正经,舞台氛围庄重,歌曲技巧运用、声部划分也与经典曲目没太多差异,可等成员们一开口,唱的却是因长期加班而“生无可恋”的普通上班族的故事,歌词不仅中英文夹杂,还加入了一些当时流行的网络梗。这样一个形式和内容的“混搭感”都极强的合唱作品,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关注和讨论。“原来合唱还可以这样唱”成了许多网友共同的感慨。
自那时起,具备专业水平的合唱团的“跨界”作品越来越多。有的是改编人们耳熟能详的童谣、民歌,有的是演绎当下流行歌曲,还有的则根据社会热点自行创作。依靠互联网的快速传播,过去在大多数人看来过于“高大上”的合唱有了可被接近的途径,包括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天下泉城等在内的一些合唱团体由此出圈。
有人担心,超出常规之外的合唱表演会因为迎合观众和市场而放弃其本有的艺术性,进而影响合唱水平。诚然,如果一味追求流量,只是简单地以形式上的多声部来演绎热门歌曲,那就是既不尊重合唱艺术,也不尊重观众。不过如果合唱团队能够在大众化和艺术性之间实现平衡,那就算是“玩花活”也能玩得技巧感满满。
2021年,国家大剧院合唱团在一次演出中翻唱了《黑猫警长》之歌。4分多钟的演出里,不仅和声配置、演唱音色等一如既往地专业,团队还加入了口技、说唱、小品等元素,让台下观众捧腹大笑的同时也享受到了高水平的合唱表演。此外,为了让刚入门的乐迷了解声部,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专门推出了《声部介绍歌》。歌词虽然一如既往“不正经”,但其中包含的科普信息却毫不含糊。
其实,合唱团“跨界”只是近年来高雅艺术创新的代表之一。两年多前,上海戏剧学院几名学生用京剧戏腔演唱古风歌曲走红网络;去年,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一票难求,这些都让过去显得“冷门”的京剧、越剧得到了高曝光率,也给了人们了解它们的契机。
艺术的生命在于被看见、被欣赏,艺术的发展也有无限种可能。在保持水准的前提下,探索多种多样的艺术呈现形式,一方面能让更大范围的人获得精神享受,另一方面则将艺术的种子悄无声息地播撒开去。
谁知道,在台下听彩虹室内合唱团的观众,是不是也会萌发自己或让孩子学一学哪个声部的想法并真的去实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