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工会探索“建、管、用”一体融合运行机制,打造职工的“学校和乐园”——
【娘家人暖心事】工人文化宫,既姓“工”又有“文化”
就业技能、传统手艺、运动健康、生活美学……最近,在山东省烟台市,由工人文化宫打造的“公益乐学”职工课堂火了起来,特色鲜明、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加上个性化的服务,让“文化宫”这个颇具年代感的词汇,以崭新姿态重返职工视野。
这得益于烟台工会探索“建、管、用”一体融合运行机制,做优“工”字特色文化宫品牌,为职工群众提供多元化、广覆盖的公益文化服务。
“前些年,工人文化宫生存面临窘境,不得不‘以商养文’,娱乐中心、饭店宾馆……进来的项目五花八门,既不姓‘工’,也无‘文化’。”烟台市总工会副主席于晓峰回忆道。
如何让工人文化宫真正姓“工”,真正“转”起来,一度成为当地工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烟台市工人文化宫为例,老文化宫地处城区中心地段,人多拥挤、商贩密集,周围环境嘈杂、秩序混乱。在这里,职工们找不到喜欢的活动,看不到乐于参与的项目,工人文化宫的服务性功能受到削弱,公益性形象逐渐模糊。
为加快恢复工人文化宫服务职能,2018年,烟台市总成立整改工作专班,对老文化宫进行升级改造,共拆除广告牌1000多平方米,清理租赁户共计58户,整改后新增文化宫广场面积约6000平方米,还广大职工和周边市民一个干净整洁、设施齐全的文体活动场所。
2019年,占地2.5万平方米的烟台市新工人文化宫项目在高新区启动,总投入近2亿元,增设党性教育区、技能培训区、文化服务区、职工健身区、创新创业区、技能交流区等6个功能区,着重打造为职工赋能的“学校和乐园”。
“2020年12月投入使用以来,已举办多项公益性且有职工特色的文体活动,文化宫‘转’了起来!”烟台市工人文化宫副主任范明辉说。
近3年,烟台市县两级工会共投入2.6亿元资金新建、改造工人文化宫面积达4.6万多平方米。目前,烟台市职工文化活动阵地超11.2万平方米,形成了以两大市级工人文化宫为主体、9个县级工人文化宫为支撑点、规上企业职工阵地广泛覆盖的职工文化矩阵。
然而,“收复失地”并不等于就解决了所有困难和问题。烟台市总发现,要让工人文化宫从“转”起来到“活”起来,还得在“管”和“用”上下功夫。
“在坚持公益性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市场化运营方式,不断创新调整服务职工内容和载体,推动工人文化宫向高质量多元化升级。”2023年,烟台市县级工人文化宫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为盘活全市职工文化阵地定下基调。
针对人员短缺、专业力量不足等方面的短板,烟台工会采用社会化服务和市场化运作方式,通过公开招募,引进专业团队,为职工提供更专业的文化康体服务和技能培训。
同时,加强部门协作,推动职工活动、教育培训的同创发展。2023年,烟台市总与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等10多个职能部门,共同开展文化大集、健康跑等服务项目30余项。
烟台市总从创新文化服务内容和载体破题,通过现场交流会、专项督导等方式,在全市范围强力推进品牌创建落实落地,形成了“一宫一特色一品牌”的百花园。
例如,烟台市工人文化宫突出技能培训、劳模工匠孵化等教育培训,通过建立劳模工匠学院、职工创新创效服务基地等,进一步强化工人文化宫教育职能;莱州市工人文化宫倾力打造“阳光职工”品牌,开设田径、球类、棋牌等八大活动项目,构建起多层次多样化赛事活动体系;牟平区工人文化宫为职工提供“订单式服务”,开展“公益课堂”400余场次,覆盖职工2万余人。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品牌更持久、更有效,烟台工会坚持每月调度、每季度督导,确保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具体实施等工作落实落细。2023年以来,烟台市区两级工人文化宫共开展1600多场活动,线上线下服务142万人次。
“下一步,烟台工会将进一步提高职工文化品牌软实力和文化场馆建设硬实力,突出服务化、体系化、品牌化、创新化、数字化建设,让服务更接地气、阵地更聚人气,擦亮工人文化宫这一‘工’字招牌。”于晓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