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妈妈岗”成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润滑剂”
“妈妈岗”因工作时间灵活、可以兼顾家庭,吸引了不少育儿妇女的目光。记者采访发现,不少“妈妈岗”竞争激烈,但同时存在岗位缺乏晋升通道、岗位选择有限、多为合同制或者临时用工等瓶颈,需要社会各方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见5月6日《工人日报》)
近年来,一些地方积极倡导有关企业开设对宝妈群体十分友好的“妈妈岗”,既顺应了宝妈们一手带娃一手赚钱的双重需求,也挖掘和盘活了富余劳动力资源,拓宽了企业用工空间。
当然也要看到,“妈妈岗”虽然具有工作时间灵活等优点,但也伴随一些不足,比如,多集中于生产制造业的劳动密集型岗位、性质多为合同制或临时用工、待遇普遍低于正常用工、多适配学历较低或技能单一的女性、岗位上升空间较小……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妈妈岗”的吸引力,限制了宝妈的就业选择和职业发展。
无疑,促进带娃宝妈群体就业、回应其就业诉求,多一个岗位总比少一个强。但仍要思考,当下女性劳动者的压力之一往往是“孩子工作二选一”,导致很多人要么不生孩子,要么辞职带娃两种极端现象。在此背景下,如何求得孩子与工作之间的最大公约数,让带娃上班两不误,是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必答题。
“妈妈岗”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这个问题,甚至可以说,“妈妈岗”在很多地方和企业已经不再是救济意义上的权宜之计,而是在日臻成熟中成为一种新的、稳定的用工模式,发挥出独特的优势力量。因而,从更深远的意义看,“妈妈岗”不仅要有数量,还要有质量。
为此,地方政府部门、相关行业协会、用人单位等在拓展“妈妈岗”的过程中,应该看见一些宝妈对优质岗位的需求,设立多模式、多工种、多层次的“妈妈岗”,并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和标准,保障其劳动待遇,增强规范性、长期性、稳定性。同时,还可考虑对接居家办公、不固定工时制、综合工时制等劳动模式,将相关用人单位的一些正常岗位改造成“妈妈岗”,适配宝妈们的多元需求。
“妈妈岗”不是一时之计。有关方面要有长期建设的思维,提升“妈妈岗”的质量,促进其驶入健康有序发展的轨道,进而让更多育龄女性和带娃宝妈免去后顾无忧,在岗位上更有归属感。这是我们的共同期待,也是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