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4年05月13日 星期一

张文兵从普通科研工作者成长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技术专家——

在创新中挑战极限

本报记者 毛浓曦 本报通讯员 祝盼
《工人日报》(2024年05月13日 05版)

“创新、挑战极限是企业技术突破的法宝和动力源泉,要敢于向最高技术要求冲刺,向最强的竞争对手发起挑战。”近日,在一场宣讲报告会上,全国劳动模范、中国西电集团西安高压电器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高院)总经理张文兵发言时如是说。

宣讲中,张文兵反复提到的“创新”“挑战极限”等关键词正是他一路走来的“成长密码”。从一名普通科研工作者,成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技术专家,张文兵一直在创新中挑战极限。

“就是要干不可能的事”

1990年,张文兵从西安交通大学高电压技术与设备专业毕业,进入西高院从事高压电器研发设计工作,负责中压六氟化硫断路器设计。

然而,随着1993年国外真空断路器技术被引进,在成本、性能等方面均处于劣势的中压六氟化硫断路器技术开发工作,不得不叫停。

原本跃跃欲试的张文兵被现实刺痛。“要创新,要突破,要跑在市场前面。”他暗下决心。

1996年的一天,西高院设计研发部门主任和总工程师的桌上同时出现了一份新方案——《六氟化硫断路器在高压的发展思路》。原来,张文兵敏锐察觉到,智能式断路器日后会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于是撰写了这一方案。

“这项技术在国内是空白,在国际上也是新技术,我们不可能实现。”不少专家并不认同这个技术路线。

“我们就是要干不可能的事。”不到30岁的张文兵踌躇满志。

最终,西高院采纳了他的方案。之后的3年里,张文兵带领课题组反复试验,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技术鉴定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产品的主要技术参数达到了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此后,他们的产品迅速运行于20多个省区市,年产值达到3亿元。

张文兵还积极与高校合作交流,与西安理工大学联合完成的“立式烧结溶渗技术及制备自力型CuW/CrCu整体电触头的研究与应用”项目,于200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攻克“卡脖子”技术

前不久,由张文兵带队前往中国第三大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回访。参观交流中,向大家介绍水电站的负责人说到“向家坝水电站拥有国内首台发电机断路器设备”时,将目光转向了张文兵。这台设备正是由张文兵领衔研发的。

那一刻,张文兵内心充满自豪。“当你老了,再回到工程现场看看自己设计的产品,有人告诉你,这台设备安全运行了20年,质量可靠,这就是对工程师的最高评价。”他的脑海中再次浮现出大学老师任孝梁教授说过的话。

这台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设备背后,是一条曲折的研发路。

2008年前,大容量发电机断路器成套装备在国际上只有一家大型跨国企业能够生产。为了不被国外技术“卡脖子”,中国三峡集团提出关键设备要“自己用、自己造”,但由于技术难度大、应用场景少,始终没有企业愿意接招。最终,这个艰巨的任务落在了张文兵所在的西高院头上。

“这套设备几乎每个小元件都需要创新,不仅没有可借鉴思路,而且国外公司还将该产品周边技术都申请了专利保护。”那段时间,张文兵床前的柜子上挂着一张设计草图,他躺在床上就盯着草图看,脑子飞速运转,一有思路就爬起来在草图上勾画。

又是3年时间,张文兵带领团队完成了该设备的研发,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培养敢突破、能创新的人才

在近日的一次公司会议上,张文兵提出对产品设备的发展设想——可靠的小型化、实用的智能化、经济的环保型、集约的预装化。

与会人员面面相觑,纷纷小声议论,“这太难了,目前还没有这样的成熟技术。”

“没有就对了,科研人员就是要敢突破、能创新。”张文兵语气坚定。这句话,也是他在带团队搞研发时最常说的话。为此,他常带领团队开展基础性研究,为创新打好基础。

“他十分注重科研人才梯队建设。”西高院技术中心总监殷晓刚告诉记者,对于新入职的高校毕业生,张文兵会像导师一样带领他们成长,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尽情创新的舞台。

目前,西高院已经拥有300多名科研人员。2023年,西高院牵头开展的4项科技成果全部通过国家级鉴定,其中两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两项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