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感动到行动
12年后回访“一个人的学校”:他们都要求匿名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二维码
阅读提示
2008年,时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通达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的赵晓春创办农民工家长学校,义务传授家庭教育方法。2012年6月,《工人日报》对该事迹的报道引发众多关注。12年后,记者回访这所“一个人的学校”,看到农民工家长教育成果的“无限翻倍”。
2012年6月14日,《工人日报》以《一个人的学校》为题报道了时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通达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的赵晓春,一个人奔走在学校和工地,为农民工义务传授家庭教育方法的事迹。
如今,12年过去了,这所流动的学校依然在运转,并且通过赵晓春的影响,带动了一群人参与其中。
更多同行者
“因为家庭生活条件有限,不少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回家后都是在饭桌上、炕桌上、缝纫机上写作业,桌面非常窄小。”赵晓春在这些年的走访调研中发现,有的孩子不仅伸不开腿,有时候还要猫着腰。于是,他自掏腰包给孩子们买小课桌,就为了让他们在家里有一方属于自己的学习小天地。
在一次劳模交流活动中,小课桌的故事和赵晓春10多年来的坚持,让全国劳动模范、谷实生物集团研究院院长梁代华深受触动。“我觉得赵老师已经做得太多太多了,我们也应该尽一份力,参与这类志愿服务活动。”当听说可以给孩子们捐赠小课桌,梁代华立刻加入了赵晓春的队伍。
一张张小课桌,既满足了孩子的需求,回应了家长们的期盼,也标志着和赵晓春一起助力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的人员在增加,企业负责人、律师、公务员等来自各行各业的人陆续找到他,想要进行捐赠。
“现在,参加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的,还有不同级别的领导干部,虽然分属不同的单位和领域,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匿名。”赵晓春说,自己从2013年开始成为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增强领导干部群众工作本领”系列课程主讲人之一,介绍如何办好农民工家长学校。而坐在台下听课的人,大多数是新任职的处级干部或到基层工作的高校选调生。
在座无虚席的党校报告厅内,最高潮的部分往往出现在课间,学员们纷纷走到讲台前要和赵晓春加微信,希望能够参与学校的发展,很多学员直接提出要捐钱捐物。“他们都表示,自己只想帮助孩子们,不需要留下任何名字。”看到这些场景,赵晓春意识到,自己的课已经不仅仅在影响农民工群体。
更加专业化
自从2008年农民工家长学校成立以来,赵晓春的职务几经变化:从街道办党工委书记到哈尔滨市南岗区民政局局长,再到如今的哈尔滨市南岗区总工会主席。这16年来,他作为农民工家长学校校长的身份却始终没变,只是每到一个新岗位都会思考如何将新涉足的领域和家长学校更好地联结在一起。
“家庭教育应始于民政局的婚姻登记处,以此在源头上强化家庭教育。”在民政局工作期间,赵晓春开创结婚颁证仪式,利用邀请劳模等先进人物为新婚夫妇颁证的机会,向“准家长们”传播科学教育的理念;到南岗区总工会工作后,他又利用职工驿站开办小课堂,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驿站能接触到家庭教育知识。
在农民工家长学校的课程设计方面,赵晓春也在适时调整。“过去我的课只是告诉家长要多表扬孩子,但具体为什么表扬、怎么表扬,背后的理论是什么,我还说不太好。”赵晓春解释道,10多年过去,农民工家长的文化水平也在提高,一些必要的理论升级,可以让课程更有质量和说服力。
在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教授王欢的指导下,赵晓春明白了“表扬孩子”背后是心理学“罗森塔尔效应”的理论支撑——如果你给予他人某种期待,对方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你的影响,促使这种期望成为现实。按照这一理论,赵晓春对他的课件进行了近百处的修改完善。
更深入沟通
过去,由于只有自己一个人,赵晓春对很多事情也是鞭长莫及。他对记者说:“比如,只给农民工家长讲课还是不够解渴,要是能够直接接触到留守儿童,那能做的还可以更多。”现如今,他的想法实现了。
拎着米面油,走进哈尔滨市宾西县留守儿童小爽的家中,赵晓春总是会拍一拍孩子的肩膀,然后用日常的话语问候并鼓励对方。爸爸早年去世,妈妈也常年不在家,从小爽10岁起,赵晓春就常去看望他,每次都不空手,这两年还特意带上毛绒玩具。“有专家告诉我,毛绒玩具对孩子有心灵抚慰的作用,这是我以前不知道的。现在我们只要走访入户,一定要给孩子带去一个毛绒玩具。”赵晓春说。
除了与孩子们有了更多沟通,赵晓春和家长们的接触也更加深入、全面。2个月前,在哈尔滨市苏宁红军小学进行的家庭教育讲座上,赵晓春就尝试了一次双课堂模式:一边是在学校的大会议室内,他和家长们的交流;另一边是在学校的小会议室内,国家高级家庭教育咨询指导师金玲玲和该小学的教师们进行互动,帮助他们与农民工家长有效沟通。
赵晓春给记者展示了手机里的12个微信群,里面都是听过课的家长们。“志愿服务团队不是讲完一堂课就结束了。”微信群中,赵晓春和志愿者们每天都会分享家庭教育语录,金玲玲还针对日常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专业解读,将共性问题在每个群里分别讲解。渐渐地,众多农民工家长也开始分享教育经验,互相转发文章和视频。
10多年来,赵晓春的坚持付出感动了很多人,得到来自各方的关注。但如今,他看到了更多人从感动到行动,例如主动在微信群中沟通的家长,以及要求匿名给予帮助的爱心人士,农民工家长教育的成果正在“无限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