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4年05月20日 星期一

江汉油田采服中心压担子、搭台子、架梯子,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进入“快车道”——

搭好“舞台”,让高技能人才出彩

本报记者 张翀 本报通讯员 刘文锦 宋科
《工人日报》(2024年05月20日 02版)

阅读提示

江汉油田采服中心从提高荣誉地位、激励创新创效、改善薪酬待遇等方面着力,加快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让高技能人才在高质量发展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中心对高技能人才越来越重视,在荣誉地位、硬件投入、薪酬待遇等方面有了明显提高,我作为一名技能操作人员,从中获益良多。”近日,江汉油田采服中心井下作业部油田技师郑俊才说。

近年来,为了让高技能人才既获得荣誉、得到尊重,又获得实惠、得到成长,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江汉油田采服中心积极压担子、搭台子、架梯子,加快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进入“快车道”,让高技能人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绽放光彩。

压担子,把荣誉地位提起来

4月28日,油田采服中心井下作业主任技师李镇波参加了中心召开的月度生产会,指出自动化设备在基层一线运用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为了让高技能人才走到“台前”,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该中心拓展工作思路,让高技能人才参与到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工作,并邀请他们参加中心月度生产会、经营分析会等重要会议,在技能操作标准优化、解决执行落实问题等方面建言献策,更好地发挥他们来自基层、熟悉一线的优势,为中心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这是中心给予我们的展示自身价值的平台,也是组织高度重视的一份荣誉待遇。在推动中心发展的道路上,从幕后走到台前,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感到任重道远。”采服中心采油气技术服务首席技师吴继农表示。

搭台子,使创新效能“动”起来

创新成果有序码放在展台上、专利证书挂满墙壁、3D打印机“嗡嗡”地运行着……走进吴继农创新工作室,一个个劳动成果映入眼帘。

吴继农创新工作室是采服中心打造专家型工作室模式、推动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中心加大资金、技术、人员投入,出台配套运行机制,着力升级工作室设备设施,为高技能人才提供良好的科技攻关条件。目前,该中心共有中石化创新工作室1个、省级创新工作室1个、油田级创新工作室2个、中心级创新工作室5个。近年来,这些创新工作室取得创新成果585项、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专利65项。

为了培育有特色的技术土壤,扩大创新成果,采服中心还成立了油田首家以吴继农创新工作室为龙头的“群众性创新创效联盟”, 建立“难题征集—分类定级—立项攻关—推广应用”的全链条难题解决模式,让研发成果的形成更加迅速、实用。

“近年来,我们还通过开展‘匠心采服’建设、‘采服工匠’评比、‘匠心杯’大赛、技能大师一线行等活动,为高技能人才搭台子,形成了‘人人创新’的生动局面。”采服中心党群工作部主任赵峰介绍。

架梯子,让腰包鼓起来

“中心现在比照专业技术序列职位来匹配高技能人才的薪酬标准,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待遇的提高,获得感满满,干劲更足了!”采服中心采油气技术服务部油田技师陈杰说。

作为“陈杰技师工作室”的负责人,陈杰带领创新团队累计完成创新创效成果37项,在生产实际运用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被评聘为油田技师,待遇相当于中心专家。

“我们把高技能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石,重点选拔、重点培养、重点激励。”该中心组织人事部副主任宋科介绍,中心每月都会根据首席技师、油田技师、主任技师、主管技师、责任技师不同职位发放技能津贴,每年初签订目标任务书,年底对相应专业技术职位进行考核,让高技能人才腰包鼓起来、待遇提上来。

该中心还制定完善高技能人才考核实施细则,对高技能人才实行分层分级考核,进一步规范和加强高技能人才管理,激励和引导高技能人才立足岗位、履职尽责,也形成了带动技能操作岗位职工学技术、练技能、比贡献的浓厚氛围。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