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4年05月21日 星期一

胡奉雅应用智能先进焊接技术,把不同钢材“绣”入大国重器

【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青春之歌】为中国制造“量体裁衣”

本报记者 刘旭
《工人日报》(2024年05月21日 03版)

在鞍钢集团,有这样一个人,她以钢材为“布”,以焊枪为“针”,以独有的智能先进焊接技术为“线”,打破国际、国内首发新钢种应用壁垒,把不同钢材“绣”入中国万米深潜器、港珠澳大桥、“华龙一号”等大国重器中。她就是鞍钢集团钢铁研究院焊接与腐蚀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胡奉雅。

34岁的胡奉雅先后负责或参与国家“十四五”重大专项、省级项目等近40项,成功破解钛钢复合材料无法熔焊的世界性难题,负责深海装备配套焊接材料和工艺开发,用于中国万米深潜器建造,打破了国外垄断,不断以科技创新为国家战略高技能领域赋能。

练就过硬本领

与焊接技术结缘,要从2008年说起。那年,胡奉雅第一次从电视上看到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的鸟巢结构,那是来自鞍钢的钢材,她觉得这是实现报国梦的开始。为此,她报考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研究生攻读南安普顿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她深知这些知识的积累都是对未来的积淀。

“建造大国重器远比自己想象的更难、更复杂。”胡奉雅说。2015年,胡奉雅放弃了国外全额奖学金读博的机会来到鞍山。同年,海洋装备用金属材料及其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鞍钢。接触到的第一个项目就是集团重大科研项目,胡奉雅深感自身知识的不足,在孩子过完两岁生日的第二天,她便踏上了前往英国剑桥的求学之路。

熬通宵做实验,把半年当成一年过,为了学习到焊接前沿知识,胡奉雅与世界最著名的焊接研究所——英国焊接研究所TWI保持着联系,时刻了解最新资讯。

回国后,她多次邀请英国焊接研究所、乌克兰巴顿研究所等知名院所的专家赴鞍山讲学,并赴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短期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科研敏锐度。

填补行业技术空白

胡奉雅的内心一直深藏着一个目标——缩短中国海洋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差距。她负责研发的高效窄间隙焊接技术,在日本、美国、德国的应用达70%以上,而在中国海洋领域几乎是零。

在鞍钢厂内有间千余平的焊接实验室,不同的焊接设备、不同的实验品操作台见证了胡奉雅潜心钻研的日日夜夜。胡奉雅经过两年上百次的实验,最终实现了窄间隙焊接技术的智能化、自动化,焊接成本较原有减少6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3~5倍,一次性焊接合格率提高50%。这项技术成功输出至大连船舶、中集来福士等5家海洋企业,填补了钢铁企业和辽宁船舶领域的空白,实现行业引领,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在开发新产品与新技术的同时,胡奉雅积极解决生产难题,开发新工艺、新路线推动绿色制造。她负责的“焊丝盘条的工艺改进”课题,减少了炼钢工序,大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产品质量得到重点用户认可,并且实现碳排放减少20%。

此外,为扩展鞍钢产品种类,胡奉雅负责了多个重点海洋、水电等新钢种焊接性研究,填补行业技术空白,成功开发大线能量焊接桥隧用钢,并应用在深中通道等大型工程中。该成果经专家组认定整体国际先进、部分指标国际领先。

创新引领破“坚冰”

工作以来,胡奉雅承担鞍钢新钢种焊接评定30余项,授权专利20篇,这些成果均用于生产实际,获各级科研奖项10余项,共创效千万余元。

胡奉雅将科技强国、科技创新视作奋斗的关键词,她将科研方向瞄准世界应用领域还是“零”的科研项目。

“钛钢复合板焊接技术研究”就是这样的课题,通过团队努力,项目实现了传统焊接技术升级,成功将该技术应用在池州长江大桥,并创新完成外置钛钢板大弯曲度的焊接,属国内首例。不过,这并未从根本上突破钛和钢无法直接熔焊这一世界性难题,胡奉雅经过不懈努力,成功在中间层材料的设计与新工艺研发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并申请相关专利。

如今,作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的胡奉雅早已成长为团队负责人。她开始团结引领更多青年投身钢铁强国实践,带领鞍钢应用创新青年突击队在水下焊接领域不断创新,破冰水下原位修复核心关键技术。工作之余,她攻读博士学位,聚焦服务国家深空探测发展战略,锁定对空探测装备连接,为实现从“并跑”到“领跑”而不懈努力。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