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千吨级起重机奇迹的底气, 来自徐工集团一批不断成长的新型劳动者——
【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向“新”而行⑤】他们给工厂插上“翅膀”
创新团队成员在讨论项目解决方案。董月平 摄
3月22日,徐工XCA4000轮式起重机顺利完成风机安装。丁明明 摄
阅读提示
长期的技术积累、大规模研发投入以及全周期数智化服务保障,让徐工连续7次刷新世界第一起重机的纪录。“全球第一吊”的背后,是一批不断成长的新型劳动者,他们为工厂插上翅膀,为企业攀登全球工程机械产业珠峰贡献力量。
在徐工重型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工重型)的机械设备测试场上,今年3月下线的XCA4000轮式起重机格外瞩目,这个“巨无霸”在170米高空可吊重230吨,被称为“全球第一吊”——徐工已经连续7次刷新世界第一起重机的纪录。
“长期的技术积累、大规模研发投入以及全周期数智化服务保障,让徐工更有底气创造千吨级起重机的奇迹。”徐工重型技术总监丁宏刚不无骄傲地说。
“全球第一吊”的背后,是一批不断成长的新型劳动者,他们为工厂插上“翅膀”,为企业攀登全球工程机械产业珠峰贡献力量。
逆境时还不停投入研发
“这几年企业比较大的变化是研发投入明显增加。”徐工重型全地面起重机研究所液压室主任焦国旺对记者说。
2010年,焦国旺刚毕业进徐工重型的工厂时,这里没有做实验的地方,要到徐工集团总部才有。“总部的实验室资源很紧张,排队周期很长,经常要等三五个月。”他说,后来厂里也建了实验室,但很小,设备有限。直到2017年,新建的厂区设立了工程中心,有大大小小四五十个实验室。
“没这条件,很多创新想法没法尝试。如果在车上试,要改装,难度太大,只能做些小实验。”焦国旺说,现在的液压实验室很先进,配了很多设备,以前流量只能做二三百升,现在可以做二三千升。
“以前都得大冬天去漠河做极寒试验,现在可以在实验室做零部件实验,过关了,再去现场做整车试验。”他还记得,2016年第一次去漠河,在徐州买了最抗冻的羽绒服和最厚底的鞋子,可到那边还是不管用。
“我们这里的研发环境非常好,没有什么比一个好的创新平台更能让你充分发挥你的能力。”徐工重型控制系统研发负责人柴君飞说。
20年来,柴君飞切身感受到,工程机械行业波峰波谷明显,但徐工对研发投入比较稳定。“有定力、有长远目标才会长期投入。”他说,“尤其是逆境时还愿意不停投入研发,这种企业少之又少,G2产品就是在市场环境比较低迷时搞的。”
前沿技术都是应用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而储备前沿技术往往比市场爆发要提前七八年。“我们联合集团欧洲研发中心进行的一项前沿技术研发已经进行了5年,投入近2000万元,但市场还未爆发。还要不要做?啥时候才能在市场上创造价值?我的内心有时候也会有疑惑。”他说,“核心的问题是,如果技术上只有这一条路是代表未来方向的,那就坚持坚持再坚持。”
“只要你想做,都可以去做”
“现在是创新环境好,我刚来的时候是行业环境好。”回忆起2010年刚入行时的景象,焦国旺笑着对记者说。那时候,用户要排好长时间的队来“抢车”,卖方市场下,对车子的性能自然要求不高。“刚开始对操纵性能都没概念,只要能用就行,比的是出勤率。”
直到2012年、2013年,市场趋于饱和,行业下滑显著。“这时候有用户反馈油耗高等产品问题了,企业也更加注重技术研发。”焦国旺说,更节能、操控性更好成为新一代产品追求的方向。
4月8日,徐工G2高端起重机品牌发布。“G2的智能化程度更高,自动伸缩的准确性更高,操控舒适性也更高——噪声更小、晃动更少,还能实现多动作任意组合,可以说在向机器人的方向发展。”焦国旺说。
展望“储备一代”的下一代技术,焦国旺说,除了节能这个永恒的话题,产品将更加智能,操控将更精准。“目前有好多动作都靠人去操作,以后只要按一个键,设备自动操作。”
14年埋头研发,亲眼看着产品一步步迭代,焦国旺累并快乐着。“公司非常支持研发,只要你想做,都可以去做。过程中要报废很多东西,公司也没意见,为了做实验怎么都可以,但到产品上必须没问题。”他说,“这么多年来,个人有成长,对企业也有贡献,希望我们的产品在节能减排上做贡献,并给用户带来更好的操作体验。”
结构工程师张艳伟2012年机械设计专业硕士毕业进入徐工,2023年拿了全国的CAD金牌,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他主攻越野轮胎起重机的结构设计,这种起重机要适应沙漠、油田、山地等环境。“看着图纸变为现实,我非常享受这个过程。”他说。
多年来,他从公司的各种培训中学到很多。张艳伟觉得TRIZ创新方法培训对自己打开思路很有益处。比如原本用通用方法来设计调臂,而这项培训鼓励发散性思维,通过跨行业案例的启发来实现创新设计。“周围人都在同一条路上走,你发现走另一路也可以通向终点。”他说,目前在考虑用TRIZ创新方法对公司发展规划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步步引导促进我们成长成才,我非常喜欢这样的氛围。”张艳伟说。
“推”着职工向前走
与技术人才在研发中成长的路径不同,技能人才在大赛中磨砺真功夫。
“公司在技能等级上会‘推’着你走。”设备维修工邵伟说。
邵伟参加了多次技能大赛。2023年获得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银牌,成为全国技术能手。“很多技术都是在大赛中学到的,而参赛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服务生产。”邵伟说。
技能等级到了“天花板”之后,他又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用三四年的时间,转为技术人才。“这要对企业做出更大贡献,对企业产生更大价值。”
目前他的主要任务是给涂装工区安装安全检测装置,智能制造给了他更大的用武之地。
过去设备维修工只负责机械类维修,现在还有电气类维修。“电气类故障要排查不容易,机器人维修起来更难,要查程序,查出到哪儿卡掉了,再找出损坏的元件进行更换。” 邵伟说,“智能制造越先进,我们的岗位越有优势,我们可以改造设备不合理的地方,还可以不断提高设备利用效率,比如从一人看一台机床变为一人看两台机床,还有将人工更换机床机具改为按键自动更换。”
徐工集团的智改数转网联董事长“一号工程”也在“推”着邵伟们向前走。
1月29日,徐工举行智改数转网联董事长“一号工程”暨变革转型落地推进大会。徐工集团董事长杨东升表示,要坚决扛起“打造新质生产力、向中高端转型发展”的重大核心任务,进一步增强信心、凝聚合力,坚定不移把智改数转网联按计划推动落实。
“老设备技术改造工作量很大。”2022年江苏省第六届技能大赛状元、设备维修工李鹏龙告诉记者,徐工的目标是打造领航工厂,其数据底座是IOT物联网项目,目前第一期做全厂区精大稀设备的数据采集和联网工作,有392台设备需要联网。“我们和徐工汉云合作搭建IOT平台,我负责安装网桥、单机联网测试,数字化看板就是这样一步步做出来的。”他说,“很高兴能参与这个过程,以数据驱动降本增效、全链质控。”
李鹏龙正在做的另一件事是安装涂装分厂喷漆室的健康监测系统,可以分析设备状态,提前做预防性维护。“这活挺有意思的。”他兴致勃勃地说,“从规划方案到安装都由我统筹,后期也可接入数据采集平台,目前已改造了12台,还剩6台正在改造中。”
据徐工重型工会主席林海介绍,根据刚起草完的《徐工重型职工创新工作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未来三年(2024年—2026年)将坚持梯队建设,明确“三级进阶”创新人才管理。以培育“创新名匠”为总牵引,加大创新思维培训力度,搭建创新一、二、三梯队的人才库,梯队人数占企业总人数的40%以上,以三级梯队层层进阶的模式,拉动职工的创新热情,建设一支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我们还将构建创新激励体系,激发职工创新动力。明确职工创新激励目标,拓展激励形式,形成精神激励、薪酬激励、晋升激励、绩效激励、福利激励等5种激励模式,确保员工保有持续的创新动力。”林海说。
“在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同时,我们还要努力培养一批新型劳动者,为企业攀登全球工程机械产业珠峰贡献力量。”林海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