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让广阔大地上的原生态古镇“香”起来
这些生动实践让当地居民和游客在一眼千年的古镇,既能感知过去的岁月,又能共享现代生活的美好,在文化浸润中敬畏历史,珍惜千年家园,感悟家国情怀。
随着国潮风起,宝藏古镇游成了不少人周末或小长假的热门选项。在长三角,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录的古镇有80个,在全国的占比超过25%。“出圈”的长三角古镇主要靠“三样”——美景、建筑和演出。近日,《工人日报》记者跟随“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走进江苏、浙江的古镇和历史文化街区,发现古建筑老街区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上有了生动实践和创新经验,一座座宝藏古镇承载的文化基因正在被激活。
“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这是对西塘古镇历史沿革的概括,也是很多人喜欢古镇漫步的感受。在一个有着烟火气的原生态古镇,游人可以走进历史,走进文化,走进生活,品味当地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腔一调,领略原汁原味保留下来的历史遗迹、传统文化和风貌习俗,体验“从前慢”和“现代潮”的相融,让身心得到山水慰藉、人文滋养。
古镇承载着乡愁,小桥、流水、传统民居、古建筑、老厂房等风光风貌是许多人心中特别的记忆。但在近年来古镇的保护和开发中,不少地方也干过成片拆除、拆真建假的憾事,有的历史建筑、历史遗址失管失修,一些古镇同质化、空心化、过度商业化问题严重。有的地方力求下一个“乌镇”、另一个“周庄”而盲目兴建的仿古镇,近来已渐显颓势,不少仅靠仿造景观售卖高价门票的仿古镇正在被年轻人抛弃。
前人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蕴藏着千百年来民众的伟大创造、卓越智慧和共同记忆。只有先真实、完整地保护下来,才能传承好、发展好。古镇既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古建筑在,人在,古镇就在。随着全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显著提升,对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的重要价值认识日益深化,古镇保护从保护形态、保护建筑、保护街巷到保护人的生活,演绎着古镇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那些留住历史建筑、留住原居民、留住老风貌的古镇,正在焕发“镇镇精彩”的新魅力。
在苏州,同里古镇坚持“最小干预原则”,保持风貌格局,防止过度修缮,同时改善人居环境,留住原居民,完好地保存着姑苏水乡古镇人家的生活气息。在宜兴,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是陶文化的发源地,通过微改造,当地居民在老宅里延续着紫砂陶业生产场所和场景,完整保护着构成陶文化遗产的各类空间环境要素,活态传承着陶艺文化和陶艺生活。在衢州,廿八都古镇古建筑保存较为完好,浙式、闽式、赣式等建筑风格并存,特别是老建筑里的精美石雕与壁画元素,展现了交通要塞百姓仁义、重教、互助的传统民风。还有不少古镇的老建筑经改造,变成了博物馆、书店、民宿,被赋予新的生命力。这些生动实践让当地居民和游客在一眼千年的古镇,既能感知过去的岁月,又能共享现代生活的美好,在文化浸润中敬畏历史,珍惜千年家园,感悟家国情怀。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目前,全国有国家历史文化名镇312个,历史文化街区1200余片,历史建筑6.35万处。与2012年相比,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新增131个,历史文化街区数量翻番,历史建筑数量增长近5倍。古镇的烟火乡愁成为许多人的诗和远方。期待扎根在广阔大地上的古镇赓续文化根脉,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活”起来、“香”起来,继续书写生生不息的文明华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