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一

得其所哉,心安即可

王伟
《工人日报》(2024年06月02日 03版)

一桩源起于40年前的故事,或许尚在继续中,但终于告一段落了——5月27日,我把自己珍藏了40年的钱钟书先生信札,正式捐赠给了母校南京师范大学。“得其所哉!”捐赠仪式上,我情不自禁感慨道。

所谓“得其所哉”,意思是“找到了适合的地方或得到理想的安置”,“也形容因某事而称心快意的情绪”。而这番解释,正合了这次捐信的事和我的心态。

1984年9月,我刚读大四没几天,就小说《围城》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两个疑问,“斗胆”写信,向钱钟书先生请教。不曾想很快就收到了大师的亲笔回信,而且是用毛笔书写的!无比激动地读完钱先生的信件后,惭愧之意泉涌不绝。因为,此刻我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无知、幼稚。书中人名怎么起的?人物称谓为什么这样?一名中文系高年级学生纠结多时的疑问,在大师看来,只是常识而已。而由此产生的那种莫名不安的心情,直到30年后才作了告白——2014年,我写了篇题为“钱钟书的一封信 让我且喜且羞三十年”的文章,讲述了这桩通信故事。至此,原先那种不安的心情,终于得到了纾解。

时光流逝,我也在逐渐成长,越来越理解“学问”二字的含义了。学问学问,“学”中带“问”,而“问”不正是“问题导向”吗?学生提问,可谓天经地义,连大师都能不耻下问呢。想到这一层逻辑,我不再为当年的自己感到惭愧了,相反,还略有“自敬”的意思——表面看似年轻无知,其实勇敢大胆!而与此同时,我也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宝物”再好,不必私藏,总得给它找个好的归宿。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且等合适的时间,捐给合适的地方。

在那天的捐赠仪式上,我略略介绍了信札的来头,重点讲了下捐赠给母校的理由。历经40年,9次迁居搬家,这封信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先前由于心态上的原因,或许不想因为“献宝”而“露馅”,犹如“锦衣夜行”,虽有心捐赠,让世人共享,但一直下不了决心。我老家江苏宜兴,现属无锡市代管,而钱钟书故居即在无锡,按理捐赠到无锡也是一种选择。为什么捐赠给母校?表面直接的理由是,因为当年我是南京师范大学的一名学子,而钱先生是给“南京师范大学120信箱王伟同志”复信的,所以,捐赠给母校也是理所应当。同时,进一步挖掘“善举”背后的“意义”,文化精神层面的价值,也可以罗列若干,比如:学生好学求知,校友感恩母校,大师不吝赐教,还有建设大学文化等等。

得其所哉,是种理想的状态。不仅是一封信,物件如此,人生亦然。我在机关和企业工作过6年,后来终于“遇到”了早先就向往的职业岗位——做一名记者,见证和记录时代,饱览人生风景。其后的几十年间,虽然也有过多次改行、升迁等“诱惑”机会,但始终不改初心,坚守至今,以为“得其所哉”。

人生途中不乏“围城”现象,进城出城,只是不断重复理想与现实间的距离感。凡事有得必有失,而重要的是我们的心态和价值观。记得有一次请书家张六弢赐墨,求了两幅字,一是“不疾而速”,一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曾经还发了篇文章,以“自在并孤独着”为题,自况记者站生活状态。这些是我“写在人生边上”的感悟。我想,也许不一定人人都能“得其所哉”,然而,从心愿,尽人事,心安即可!明年我就要退休了,从此告别职业生涯,开启新的人生旅途,继续“得其所哉”!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