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4年06月04日 星期一

从鹭江畔到戈壁滩,一批批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队员用25年传承两千公里的守望

【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青春之歌】到山里,打开那扇“面向海的窗户”

本报记者 李润钊
《工人日报》(2024年06月04日 03版)

上午7时,古朴的钟声在厦门大学建南大会堂响起。2000多公里之外,在宁夏“西海固”海原县关桥乡关桥中学的上弦月操场上,七年级英语老师唐晓宇在铃声中带领孩子们开启这一日的晨读课。唐晓宇穿着的蓝色上衣上印有一枚白底红色线条勾勒的心形LOGO,标识的上端印有“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队”的字样。

山海之间,钟声与铃声的接力,自1999年起就在312名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队员的接续中传承至今。作为全国首批参加“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的团队,前不久闽宁协作厦门大学宁夏研究生支教团被授予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用一年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在300多天宁夏支教的日子里,唐晓宇和支教队员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25年前就有人在“西海固”的教室里讲起。

点亮光阴中“西海固”的灯

要等到澄清了才能喝的水、常年看不到绿色的山,用墨汁刷成的黑板……25年前,首届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队队员张秀丽到西吉县三合乡三合中学支教,她是当年支教队里唯一的女生。

她亲历了《山海情》剧中的风沙,也尝过旱地里又苦又涩的水。“因为当时办学条件紧张,教室一下课就要熄灯,到了晚自习以后就不再供电。”有天夜里,张秀丽批改完作业准备休息时,才发现窗外站着很多孩子,他们借着她宿舍里的灯光读书。张秀丽说:“当时我告诉自己,如果没有拼尽全力,就对不起学生们的这份努力和认真,要上好每一堂课。”

张秀丽支教的那个年月,在西吉买一本学习资料是件极其困难的事。买不到,她就让大学同学邮寄,从里面找到适合学生做的题目,然后拿纸刻字,刻好后拿到油印机上印出来。条件虽然艰苦,但支教过程中收到的善意,让张秀丽在精神上得到了极大满足。

曾经,张秀丽在当地电台采访时提到需要一些报纸、杂志以便获取最新资讯,之后她时不时就会收到从外地寄来的各类报纸、杂志。直至支教结束了,张秀丽都不知道邮寄人的姓名。

“有人说是一届届支教队点亮了‘西海固’的灯。”在张秀丽看来,却是“西海固”这片土地上的人,点亮了支教队员“心里的灯”。那些光亮里,有从很远的地方帮支教队拉来的水,有农忙的时候兼顾教学和种地的当地老师,有香气氤氲、支教队员相聚时常常喝起的罐罐茶。

“这条小鱼在乎”

海水退潮后,大量的鱼被搁浅在沙滩上。一个小男孩见状,捡起鱼一条一条地往海里扔。有人劝他:“孩子,这么多鱼,你救得过来吗?谁在乎呢?”小男孩一边捡鱼一边回答:“这条小鱼在乎!”

《这条小鱼在乎》的故事,厦门大学第九届研究生支教团书记王安从2007年的“西海固”讲到了他如今的创业项目——“优师工场”。

2007年,王安带着两位支教队员,穿着厦大的T恤、背着背包,一起来到关桥中学支教。一次家访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孩子是留守儿童,和一位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一起生活,艰难求学,“整个家只有桌子上放的一本课本是新的”。

回到学校,王安便积极对接东南沿海地区,倡议爱心人士对孩子们进行资助。资助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对一的资助,另一种则是将资助款委托支教团发放。“我们将资助款汇集后,会选取部分特困和相对贫困的学生进行发放,金额为100元至500元不等。当年500元已经相当于学生一年的生活费了。”王安说。

这是支教队发起的“这条小鱼在乎”奖助学公益项目的雏形。25年来,一届届支教队员接力为大家讲述“一条小鱼”的助学故事,累计募捐各类款项数额1300余万元,资助了近两万名家庭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在公益项目的资助名单上,陈富财,以海原县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厦门大学,又以“西部梦想社团”支教队员的身份重回山区;霍佰义,创办了江宁青年公益组织培育中心,为更多大学生参与公益行动提供平台;虎小云,大学毕业后回到关桥中学任教,站上讲台的他帮助更多山区学生寻找追梦的路径……

有人问王安,什么是“支教”的意义。他回答说:“是以教育为梯,让孩子们看到更广阔的海洋。”

打开看见世界的窗

“来到这里发现条件很好”“我在海原见到了人生的第一场大雪”“隆德的健身房、停车场都是免费的”……唐晓宇感叹,“曾经贫瘠的土地如今已满目生机。”

张秀丽记忆中用墨刷黑的黑板,如今已安上了数字科技加持的智能黑板;王安印象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土操场,已改建成了铺有塑胶跑道的“绿茵场”;宁夏学生马小花曾经期待在书本中“遇见的大海”,如今同学戴上VR眼镜,跟随支教队的“南强名师云课堂”便能跃然眼前。

“山与海的距离,在一届届支教队员的见证下,正在不断缩短。”唐晓宇告诉记者,支教队通过接力开展“七彩假期”“凤凰花班”“艺术守望者”“解忧杂货铺”等“第二课堂”品牌活动,为更多孩子打开那扇“面向海的窗户”。

“支教队员们在见证历史的同时,也创造着历史。”在厦门大学团委副书记吴光锡心中,离开方寸课桌,奔赴三尺讲台,这场跨越山海的接力,正向着山与海的交汇处延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