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4年06月08日 星期一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到非遗的传承和传播中

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本报记者 赵昂
《工人日报》(2024年06月08日 03版)

阅读提示

6月8日是2024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到非遗的传承和传播中来。

 

95后的布依族男孩王良洪,来自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在网上,他是一名知名的“绣花郎”。为了推广布依族传统的刺绣工艺,他经常身着布依族传统服装,在直播间里飞针走线,介绍布依族服饰。他也被网友称作“95后绣花郎哩尢”,哩尢,即布依语舒服、自在的意思。

6月8日是2024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到非遗的传承和传播中来。

把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得更广

对于王良洪来说,蜡染和刺绣是他从小就耳濡目染的非遗手艺,“就像做饭刷碗一样日常”。尽管他为了补贴家用学过刺绣,但过去,身边几乎没有男性做刺绣,以至于他最初有些害怕被人议论。

大学毕业后,王良洪发现,很多同龄人去了沿海省份打工,从事蜡染刺绣的人越来越少,而他自己,则在贵阳做室内设计师,同时在高校兼职教《贵州民族民间工艺》这门课程。

讲着讲着,王良洪觉得如果只停留在课堂,还是纸上谈兵,“学生只是认识了这个图案是什么民族的,但并没有实际运用。”于是,他进入了抖音直播间,在直播间里教刺绣。

像王良洪一样,从事非遗传承的年轻传承人还有很多。许多颇具地方特色的非遗也借助新颖的传播途径,收获了更多关注。

舞龙舞狮二级裁判员、教练员李祖杰也是95后,他是国家级非遗遂溪醒狮传承人、广东省省级非遗遂溪狮头彩扎传承人。在“龙湾金声醒狮-杰狮兄”的短视频账号上,他发布了许多醒狮团队训练和演出的视频,活灵活现的舞狮收获大量点赞,“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狮子玩得真精彩。”网友“蓝天上的星星”如是留言。

“醒狮行业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只是为了养家糊口,我们这一代传承人,更着眼于让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得更广。”李祖杰说。

“这个视频传到哪里了,对我们潮汕来说很重要。”这则网友的留言源自于今年春节的广东潮汕英歌舞视频,在视频里,演员扮演的入云龙公孙胜帅气地甩着旗子,鼓上蚕时迁穿梭探路,梁山好汉们动作整齐有力,拉满了过年的氛围。

许多海外网友纷纷留言,表示视频已经传播到了他所在的国家。

“出圈”需要踏实研究

英歌舞是汉族民间广场舞蹈和傩文化形态的延续,至明代吸收北方大鼓子秧歌,逐渐演化而成。今年春节,广东普宁南山英歌队甚至走上了伦敦街头演出。

党飞华是陕西“汪氏皮影”第五代传承人,致力于在年轻受众群体中推广皮影艺术,他的外公汪天稳和妈妈汪海燕都是代表性传承人。

汪海燕还记得,皮影是经历过一个没落期的,以前皮影是为皮影戏服务的,电视兴起了,皮影一度失去了用武之地。为了留住皮影,就必须有所改良,例如让皮影走出幕布,成为人们喜欢的收藏品,首先需要改良的就是刀工,让手感更加光滑。

党飞华一直在思考,如何让非遗“出圈”,并且一直在做“出圈”的事情,从开办皮影主题酒店到与博物馆联动设计皮影文创,他们还与知名品牌合作,将皮影元素融入服饰、汽车、游戏等方方面面。而在这背后,党飞华用了数年时间,梳理研究了10万余件皮影收藏,编撰了皮影技艺研究类书籍,为皮影创新做系统积累。

95后的“面人郎”第三代传人郎佳子彧还记得自己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读研究生时的经历,他发现美术书籍中关于东方美学的内容有限,于是开始思考如何推广中国文化和东方美学。

郎佳子彧也曾经历过挫折,本科毕业那年一度既没工作也没学上。父亲告诉他,单靠捏面人可能过不上太好的生活,只要手艺不丢,不如另找一个工作养活自己,将来把手艺传给下一代就好。

但郎佳子彧不是这样想的,他希望非遗不仅成为一个能养活自己的职业,也能有更大发展空间。拍面人制作视频,上综艺节目、做“国潮”文创……他希望自己做的事情,能让年轻人觉得非遗“很潮很酷”。

非遗可以很潮很酷

在抖音平台上拥有1700多万粉丝的“江寻千(九月)”,学做胭脂、龙凤花烛、皮影、纸鸢、糖画,用短视频记录了多位非遗传人。她做了一件很潮很酷的事情,发布了一条名为《我用一块冰,雕了一条巨龙》视频,记录了她在长春用冰雕出了一条巨龙,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单体冰龙,长达30米。昂首挺胸的冰龙,在阳光的折射下栩栩如生。视频记录了她与团队成员雕刻冰龙的全部过程,甚至包括了找冰块、切割冰块和运输冰块,动用了起重机和卡车。

传播方式的创新也在影响着非遗本身,促使非遗技艺出现新突破。李祖杰一直在尝试“灯光狮”,现在他的团队已经可以对灯光进行复杂编程了,而他觉得还不够,因为他梦想中的“灯光狮”,还要结合舞美和音乐等,仅以音乐为例,过去舞狮只需要跟随鼓声,现在乐器多了,如何“卡点”就成了需要解决的问题。

经过创新之后,非遗越来越受到年轻群体的欢迎。《40秒,了解剪纸的魅力》《老祖宗留下的魅力:茶道》……这是“国翠儿”团队发布的视频,6条视频累计获赞超过1300万次。

数字化手段也在丰富着非遗传承方式,一群热爱传统文化的90后组成了博物汉字团队,他们尝试着将甲骨文做成了动画视频,产生了许多有趣的表情包,他们希望让孩子们能够了解文字的博大精深。团队有一批小学生粉丝,他们经常在评论区发布自己的手绘甲骨文。在一则讲述甲骨文“弓、发、射、疾、彘”5个字来源的视频下,“我们的老祖宗实在太聪明了,用一个文字教会了后辈制箭和射箭。”网友如是留言。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