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4年06月15日 星期一

沙漠边缘郁郁葱葱的胡杨、新疆杨,一眼望不到头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筑起“绿色长城”

本报记者 吴铎思 本报通讯员 刘红文
《工人日报》(2024年06月15日 03版)

从新疆沙雅县城出发向南,经过60余公里的车程就到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映入眼帘的除了绵延不断的沙丘,更多的是沙漠边缘郁郁葱葱的胡杨、新疆杨,一眼望不到头,林间梭梭、沙枣等沙生植物也是枝繁叶茂。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心,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阻挡沙漠对绿洲的侵蚀,是沙漠边缘人们的永恒主题。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阿克苏地区开启了数十年如一日的防沙治沙工作。 40多年,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筑起一道宽60公里、长386公里的“绿色长城”,成功阻止了沙漠入侵绿洲。

造林缚沙龙,沙丘变绿洲

陈月琴沙雅县盖孜库木乡库木博斯坦村村民。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最怕的就是每年春秋两季的沙尘暴。“沙粒顺着门缝吹进屋里,人脸上、头上全是沙子,桌子上、床上也全是沙子。”陈月琴说。

自1978年“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后,阿克苏地区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启动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工程,防沙治沙工作就此拉开。每年春秋季,广大干部职工群众自发来到沙漠边缘及戈壁荒滩开展义务植树造林活动……40多年来,在绿洲与沙漠交界处植出面积为2.3万平方公里的绿洲。

造林缚沙龙、沙丘变绿洲,如今行走在塔河两岸, 处处披绿装,林成行、沟相通、渠相连,悠悠碧波与葱葱花木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向沙漠要效益

沙漠绿了,百姓富了,这是人类与沙漠相处当中,一个双赢的结果。利用但不破坏,展现出人与自然之间一种平衡的艺术。在防沙治沙中,当地尝试开展光伏治沙、微咸水滴灌种植梭梭、沙漠种植肉苁蓉、罗布麻等,探索出一条符合自然规律和区情的特色防沙治沙道路。

每年4月,正是沙漠种植肉苁蓉的采收期。走进位于沙雅县盖孜库木乡万亩梭梭治沙示范基地,工人们正忙着采挖肉苁蓉。在该基地的烘干车间,一车车的肉苁蓉正等待烘干和精深加工。“每亩肉苁蓉的产量能达到200多公斤,现在市场行情好,每亩地收入能达到2000元左右。”沙雅县漠鑫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朋辉说道。

向沙漠进军,除了要战胜沙漠,还要向沙漠要效益。各地充分调动社会、企业、群众等各方面力量参与“沙产业”发展,共同唤醒沙漠资源,做好“独特性”大文章。

得益于境内充足的沙资源优势,阿瓦提县采取企业主导、扶大扶优扶强的政策,建设了占地8300余亩的刀郎部落景区。凭借沙漠、胡杨等优质的自然风光,景区每年都会吸引疆内外众多游客,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让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沙雅县沙漠公园、库车市沙漠公园、沙雅县沙雁洲景区、新和县沙漠花海景区等一批景区和企业的建设和落户,让沙漠经济充满澎湃动力。

土地退化“零增长”

据统计,2023年,阿克苏地区涉沙旅游业游客数量为24.21万人,年收入约834.9万元。截至目前,沙区种植特色经济植物面积达25.79万亩,涉沙产业企业12家,2023年沙产业企业产值合计8900万元,带动就业5000余人,人均增收4000余元。

数据显示,目前阿克苏区森林面积达1737.1万亩,覆盖率从2012年的6.5%提高到目前的9.06%,与此同时,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

十年树木,非一日之功。虽然地区的总体生态环境在不断向好,但自然生态环境脆弱、易发生土地荒漠化的自然条件并没有变。

2023年10月13日,新疆生态环境保护暨荒漠化综合防治大会召开,对打好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作出部署。在充分论证地区水土条件、大风途径及影响程度后,今年3月23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在沙雅县盖孜库木乡一沙区(塔河南岸)正式开战。

按照规划,至2030年,阿克苏地区在塔里木河流域、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实施防沙治沙治理区域面积2000.8万亩,采取人工造林、种草、封沙育林(草)、退化林和草原修复、草方格固沙、胡杨林生态补水、森林抚育、病虫害防治、光伏+治沙等12项综合措施,确保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各项任务高质量完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