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深中通道建设者宁进进带领团队打造超级装备,创造沉管高精度对接世界纪录——

海底筑“蛟龙”

本报记者 关晨迪
《工人日报》(2024年06月24日 05版)

深中通道远景。苏振飞 摄

沉管浮运安装之前,宁进进对设备进行检修。受访者供图

“7年,交工。”6月16日,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宁进进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写下这几个字。

当日,深中通道通过交工验收,这一历经7年建设的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圆满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对于深中通道建设者——中交一航局深中通道项目经理部常务副总工程师、副总经理宁进进,这也意味着他和同事们终于通过了“大考”。

深中通道连接广东省深圳市、中山市以及广州市南沙区,全长24公里,是继港珠澳大桥后的又一世界级超大“隧、岛、桥”集群工程,也是国内首次采用钢壳沉管隧道结构的工程项目。

2023年6月,深中通道项目完成最后一节沉管及最终接头安装,实现海底隧道合龙,并达到毫米级精准对接。

作为沉管沉放对接的总指挥,宁进进已经记不清自己在操作安装沉管的一体船上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不休的夜晚。能记得的是,最后一节沉管安装完成后,伴着海浪撞击船体发出的声音,他踏实地睡了个好觉。

历时3年打造超级装备

2012年,31岁的宁进进开始参与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工程施工,协助师傅林鸣完成海底隧道33节巨型沉管的浮运安装施工任务。

2018年,宁进进转战深中通道项目,这一次,他成了海底隧道沉管浮运安装施工的总指挥。

“对搞施工的人来说,一辈子能碰到两个超级工程,无比荣耀。”宁进进说。

但荣耀,也意味着责任。

虽然有了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沉管安装的经验,但深中通道距离珠江口更近,附近来往船只更多,且沉管的浮运距离是港珠澳沉管浮运距离的4倍,因此在施工难度上面临更大挑战。宁进进和团队不仅要确保海底隧道沉管浮运安装任务按时完成,还要最大程度减少长时间封航造成的影响。

为此,宁进进带领攻关团队耗时3年,设计并制造了全球首台集沉管浮运和安装于一体的超级装备——“一航津安1”,实现了沉管出坞、浮运、系泊与安装一体化,以及自动驾驶、自动纠偏等功能,解决了沉管长距离浮运过程中安全风险高的难题。

“创新攻关或者做实验时遇到难题,师傅总会跟我们一起想办法。关键时刻,他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总是那个能第一时间站出来拿主意的人。”在徒弟王明眼中,宁进进就是“压舱石”,有他在,大家心里就踏实。

为了提高重8万吨的管节在水下40米的对接精度,宁进进和技术团队首次将北斗系统引入沉管对接,实现水下沉管安装无人化,助力我国海底隧道施工进入智能化时代。

这艘长190米、宽75米的一体船,大小相当于两个标准足球场。沉管被连接固定在船下,经过远距离海上浮运,在施工海域被沉入海底,并与之前的管节实现首尾对接,从而组成海底沉管隧道。

在港珠澳大桥建设期间,海底隧道沉管浮运12公里需花费12小时,而在深中通道,有了“一航津安1”的加持,50公里的沉管浮运距离仅需用时10小时左右。

“决战”伶仃洋

5月11日,记者和宁进进一起登上这艘停泊在珠海桂山岛船坞的超级装备。在甲板上踱步查看,耳畔是轻柔的海浪声,宁进进向记者回忆起和“一航津安1”的每一次并肩作战。

时间回到2020年6月16日凌晨2时,桂山岛上灯火通明。

伴随着一声“启航”,宁进进和“一航津安1”一起踏上了50公里的海上征程。

船外,是环境复杂多变的深海;船内,是包括宁进进在内近200名严阵以待的技术和作业人员。

长距离的沉管运输充满变数,作为总指挥的宁进进,对操作屏上任何一个数字都不敢掉以轻心,即使进入自动驾驶航道,宁进进也要时刻保持警惕。

“紧急通知,榕树头航道流速过快。”“一体船在240米宽的航道边沿前行,有跨出风险。”

“提高航速,加速驶离!”宁进进当即作出判断,确保一体船平安穿过第一个黑夜。

从出坞、系泊到浮运,已过去20多个小时。2020年6月17日6时,E1管节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在确定各项数据正常后,宁进进发出了“沉放”指令。

沉管以每分钟0.3米的速度沉放。在距离“一航津安1”出坞34个小时后,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首节沉管E1与西人工岛暗埋段顺利实现对接。

“深中通道E1管节出坞、浮运、安装已全部完成,各项指标满足设计要求。”宁进进的声音格外响亮。此时,庆功的烟火照亮了伶仃洋,也照亮了宁进进和建设者们的笑脸。

E1管节的成功安装给宁进进和技术团队吃下“定心丸”。“事实证明我们的技术方案是成功的,装备是可靠的,所有准备工作都没白做。”宁进进感慨道。

喜悦之余,宁进进又为接下来的沉管对接安装定下一个新的目标——将对接精度从厘米级缩小到毫米级。

毫米级完成“深海之吻”

根据原定标准,沉管对接的误差只要在±5厘米以内就算合格,但宁进进却想把误差控制在毫米级,“就像学生考试一样,总是想得到100分”。

凭着这股不认输的劲儿,宁进进带领团队通过10余次总结提升和对施工步骤的不断凝练,提出高精度对接三步走的标准化操作方法和目标体系,并在E13管节安装时进行实操。

这是一项接近极限的挑战,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E13管节安装时,因为遭遇海底暗流,沉管导向杆出现晃动,如果晃动持续,沉管可能就会报废。“倾注大量心血设计的毫米级对接方案就要失败了吗?”宁进进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走出船舱,站在甲板上,宁进进很清楚,此刻自己必须稳住,才能保证整个团队正常工作。冷静下来后,宁进进重新回到指挥室。在他的沉着指挥下,终于,E13沉管按照预定位置安稳沉放,毫米级完成“深海之吻”。

2023年6月11日,随着最终接头推出,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实现全线合龙,并创下连续7节沉管毫米级高精度对接安装的世界纪录。

“今天贯通了,心里只想坐车上去再看看,给家人、朋友讲讲我们的故事,回忆一下我们的青春。”这是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那天,宁进进写下的一段话。

如今,深中通道即将正式开通运营。

从而立到不惑,宁进进在两个超级工程度过了13年时光。这段青春里,有大海,有混凝土,有无数个为了安装沉管而不眠不休的夜晚,更有和他一样为超级工程贡献青春力量的建设者。

他们的付出,此刻的伶仃洋最懂。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