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用数智化手段把控钢轨焊接质量,创造6000多公里钢轨焊头零缺陷纪录——

这位焊接工为啥写起了程序代码?

本报记者 毛浓曦 本报通讯员 万国强 邵旭华
《工人日报》(2024年06月24日 05版)

初见薛继鹏,他不苟言笑。但一说起钢轨焊接,他就滔滔不绝。

薛继鹏是国铁集团西安工务机械段茂陵焊轨车间的一名焊接工。他通过编写程序代码,逐一分析焊接各工序数据,用数智化手段把控钢轨焊接质量,和工友们一起创造了6000多公里钢轨焊头零缺陷的纪录。

奋战焊接大数据

薛继鹏所在的茂陵焊轨车间,是国铁集团15个焊轨基地之一,年焊接长轨800多公里。

在这里,弧光闪亮,焊花飞溅,100米钢轨被焊接成500米。500米长轨被运到高铁建设工地,再次焊接,形成无缝钢轨。

8年前,薛继鹏来到监控分析室工作。那时的监控管理系统只是简单记录数据,大量数据处于休眠状态,一些钢轨数据甚至存在缺项。

“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车间所有电脑进行杀毒、整理磁盘、清理未知程序。”薛继鹏说,“白天生产线要运转,这项工作只能在后半夜进行,前后用了3个多月时间。”

为了确保每天上千条的数据准确无误,薛继鹏自己编写代码,解决了系统数据无法导出的“梗阻”。他将拷贝出的数据与现场数据一一核实,用了约一个半月时间,更正了所有错误、补全了缺项数据。

埋头钻研焊接数据应用的同时,薛继鹏先后撰写《焊轨生产及质量管理信息化实践》《焊轨基地焊接质量管理工作改进和探讨》等多篇论文,并数次参加相关竞赛,多次获奖,成了路内焊轨专业的“名人”。

为焊接“把脉画像”

一个完整的钢轨焊头,需经过除锈、焊接等16道工序。一段优质的无缝钢轨,需把控成百上千个工艺数据。如何实现对这些海量数据的有效管控?

在茂陵焊轨车间监控分析室,钢轨焊接工艺参数曲线、焊轨作业各工序图像、生产任务完成量等现场生产情况一目了然。这就是薛继鹏潜心编程8年,打造的大数据分析系统,如今已全面应用于焊轨生产现场。

8年前,焊接工艺数据自动分析在国内几乎没有成熟的案例可供参照。于是,薛继鹏开始自主研发数据分析系统。

薛继鹏在电脑上打开自主设计的“探伤数据自动化评估程序”后台,“这里有7.3万个像素点、11个卷机模板,探伤数据的对比分析就是依靠它们完成的。”

只见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布满了各种数据和代码,难以想象,8年间,薛继鹏编写了4万余个程序文件、400多万行程序代码,相继创建了50余个智能软件模块,实现了用数据为钢轨焊接过程精准“把脉画像”。

“薛继鹏的成果与我们的研究方向不谋而合,目前我们正在就通过钢轨焊接数智化,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质量安全等课题深度合作。”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钢轨焊接专业研究员高文会说。

数据在现场“奔跑”

时至今日,工友们对一次夜班作业仍然记忆犹新。

那是2016年5月的一个晚上,焊机操作工发现数据无法记录,经查询,原来是轨腰信息标签被滚轮刮掉了。一时间,生产线被迫停止。

得到消息后,薛继鹏迅速赶来,跑进焊机操作间,熟练地打开服务器,编辑了一行SQL指令,借助钢轨轨腰热压印标识号,在数据库中查找到了钢轨条码信息。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只用了不到5分钟,在场的不少老师傅都看呆了。

随后,他编制出查询程序,彻底解决了钢轨信息标签丢失影响正常生产的问题。

探伤量化分析是提升焊接质效的核心。薛继鹏经过系统分析,研发出钢轨焊缝超声波探伤仪探伤数据自动评估程序,将焊接接头探伤量化分析由10分钟缩短至10秒钟;他编写的探伤图像文件伤损区域高频信号数据自动读取程序,实现了伤损信息自动分析……

“程序编码、数学模型对大多数工友来说既陌生又复杂,但薛师傅认为,和计算机对话很有趣,而且充满成就感。”车间焊接工刘震说,“每天整个车间焊接钢轨最少4.5公里,薛师傅在电脑上把杂乱无序的焊接数据捯饬得明明白白。”

如今,薛继鹏打造的大数据平台,集焊轨质量监测、报警、工艺参数分析等功能于一体,通过数智赋能,悄然改变着钢轨焊接的工作方式。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