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从工运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劳模运动在苏区的早期实践与历史意义

赵薇 徐迟
《工人日报》(2024年06月24日 07版)

●观点

我国劳模运动在苏区的早期实践,有效提升了劳动生产率,推进了社会移风易俗,巩固了政权的群众基础,为苏区经济、社会、政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劳模运动源于土地革命时期,在苏区得到了有力实践。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劳模运动与时俱进,为我国革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

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下,苏维埃革命政权的建立为践行劳模运动提供了基础。从1931年开始,苏区的革命竞赛与劳模运动有序开展起来。中共中央提出“要尽量发展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关于革命竞赛、模范队、共产党礼拜六等工作方式,必须有极普遍的解释,使之成为工作转变中的广大运动”。1932年3月,中共中央进一步确立了“坚持自愿原则”“重视宣传工作”“注重旌表生产与政治的双重模范”“重视社会动员的工作方法”“强调个人与集体、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表彰形式”五项基本原则。

在宣传动员方面,通过积极宣传,使群众充分认识到他们的劳动性质已经发生巨大转变,要以新的态度对待新的劳动。各地采取了多种形式的积极宣传。在1933年的夏耕运动中,各根据地以流动宣传队、俱乐部会议、田间口头宣传队等组织形式深入群众进行宣传,帮助群众了解夏耕运动的意义,进而对其进行鼓励。各地还运用方言、民俗,以山歌、小调、剧本、标语、画报等形式向群众宣传生产竞赛的意义、内容,营造竞赛氛围,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生产。

在竞赛内容方面,农业领域积极围绕春耕、夏耕、秋收等开展劳动竞赛,竞赛内容包括开荒、割草、种树以及农田水利建设等内容。工业领域的生产竞赛,不仅在产量上进行竞赛,同时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方面进行比拼。各类企业几乎全部参与,工人表现出极高的生产热情。在军事工作中,革命竞赛活动积极开展,从学员到指挥员,形成了军事与政治共进步的局面,身体状况也有显著改善。可以说,在苏区建设中,劳动竞赛已经深入各个行业、乡村和个人中。

在评比表彰方面,劳模运动表彰的对象以集体表彰为主,辅之以个人表彰。1933年5月,苏区中央政府专门召开春耕生产赠旗大会,毛泽东到会发表讲话,并代表临时中央政府将写有“春耕模范”的奖旗赠给模范集体武阳区和石水乡的群众。在工业、军事等领域也表彰了许多模范单位和集体。如1933年,红军设立了瑞金模范师、雩都模范师、少共国际师等荣誉称号。个人表彰的对象多为农业、工业生产中的典型代表。如在1934年的苏区妇女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上,毛泽东为劳动模范颁发奖状和奖品。表彰形式以精神表彰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精神奖励以奖牌、奖旗以及模范荣誉为主,并通过“红板”对杰出的劳动集体和个人进行广泛宣传,树立广大群众学习的榜样。尽管苏区经济困难,但劳模运动也进行了适当的物质奖励,奖品主要为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物质奖励不仅是一种激励手段,还包含着推动生产扩大化的意义,具有时代特点。

苏区的革命竞赛和劳模运动的直接显著成果是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如1933年石水乡等在当年春耕运动中,施肥比前一年增加70%以上,全乡的田都“犁三次,耙三次”,全乡的荒田、池塘都被开发了。1934年3月,苏区军委印刷厂、弹药厂等工厂超出规定的生产量,不仅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好,在原材料节省方面也很有成绩。革命竞赛和劳模运动保障了苏区经济和军事斗争的需要,助力苏维埃政权的经济建设与政权巩固。

苏区的革命竞赛和劳模运动扩大了劳动力队伍,促进了女性解放。由于苏区政权始终面临国民党的军事压力,通过开展革命“扩红”工作,大量青壮年男性参加红军,保卫苏维埃政权。面对劳动力不足的情况,革命竞赛与劳模运动又将女性动员起来。1933年,毛泽东在上杭才溪调查时发现,广大妇女参加劳动,成为劳动主力,全区80%以上的劳动生产工作由妇女完成。全区会耕田、耙田、莳田的女同志更是占到50%以上。广大妇女积极参加革命竞赛,完成生产任务,成为保卫苏维埃政权的“一支有力的产业军”。动员妇女参加革命竞赛和劳模运动也促进了女性劳动权的实现,进而号召女性走出家门,参加社会生产,发挥出“妇女能顶半边天”的作用。

苏区的革命竞赛和劳模运动是一场坚实苏区政权群众基础的运动。在苏区的革命竞赛和劳模运动中,先进劳动者不仅在生产战线表现优异,同时还积极带领其他群众与反革命分子、流氓落后分子做斗争,与破坏劳动纪律、偷窃浪费、怠工偷懒等行为做斗争。他们积极监督生产,参与企业管理,带领工人走向先进。如劳动模范突击队的任务“不只是要以突击的精神完成自己的计划,而且要经常帮助落后的农户和落后的乡村”。通过这种动员和斗争,苏区政权的群众基础得到巩固和加强。

历史表明,我国劳模运动在苏区的早期实践,有效提升了劳动生产率,推进了社会移风易俗,巩固了政权的群众基础,为苏区经济、社会、政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热爱党和革命政权、热爱劳动、吃苦能干、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等精神特质构成了劳模精神在形成阶段的重要内涵。自此之后,劳模运动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条成功经验,不断巩固、发展,延续至今。未来,这一经验仍将指引广大劳动者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同济大学)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