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一

【现场·我在我思】阅读和游戏,孩子的阳光空气和水

于忠宁
《工人日报》(2024年06月26日 05版)

据6月20日《半月谈》报道,当前,社会上作文培训班红火,不少学生都参加过此类培训,虽然作文技巧得到了一定提升,却也在模板化、套路化的写作中丢失了真情实感。不少小学语文老师反映,学生作文“千文一面”现象较突出。

孩子们真不会写作文了吗?那些“千文一面”的作文华丽空洞、内容雷同,离套路越来越近,却离真实的生活越来越远。我们或许可以将此归咎于模板化的作文培训,但除此之外,恐怕还与孩子缺乏深入生活的体验和自在的游戏,没有时间大量阅读课外“无用之书”不无关系。

媒介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向世人提出在信息鸿沟纷纷被技术填平的时代,童年正在消逝的警示。他指出,一旦失去童年这一社会结构,童年就像没有臭氧层保护的人类,暴晒在太阳强烈的紫外线下。

这并非危言耸听。看看我身边的孩子们,他们普遍面临着起跑提前、学习压力大的成长环境,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家长焦虑情绪的传导,让他们过早卷入竞争的漩涡。与此同时,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令人成瘾的短视频、泛滥的游戏一股脑儿地向孩子涌来,将其引入图像化、影像化的甚至是虚拟的世界,这让不少孩子丧失了探究真实世界的兴趣。当孩子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观察能力下降,笔下的作文内容与成长脱节,便不难理解。

如何找回孩子作文里的童真?答案或许并不只在语文教学方法层面,更重要的是学校、家长乃至全社会都要创造条件,适当留白,给孩子自由阅读、游戏、深入生活拥抱自然的空间与时间,让他们充分释放自己的天性。

阅读和游戏,对孩子来说,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重要。我们不妨给孩子一些自由阅读的时间,让他们多接触优秀图书,少些功利性的目的。对青少年而言,那些滋养、感动、激励过自己的文字,更容易打开他们的视野,带来新鲜的生命体验,帮助其建立起丰富的精神世界,塑造丰满的人格。我朋友圈里,不少朋友在周末会带着孩子去游山玩水,让孩子有机会去看看树木花草,看看山石流水,不求叫得上名字,看着赏心悦目、得探索之趣足矣。这对孩子的童年生活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那些在成年人看来或许很是无厘头,甚至有些幼稚的童趣,往往是孩子们感知世界的独特方式,而且蕴藏着很多潜在可能性,如想象力、创造力等。这种天性与潜能,要努力保全和呵护。

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幼时童趣,看“夏蚊成雷”,观二虫斗草,鞭打癞蛤蟆,享受物外之趣,愉快而又满足;丰子恺将自己儿时玩耍跌破的疤痕比作自己从儿童时代被“发配”到成人世界的刺面金印,称其是他儿时欢乐的佐证,是他黄金时代的遗迹。

记得二三十年前,那时的孩子没有电子产品,包括我在内的那个年代的孩子却能在丢手绢、跳房子、跳皮筋、打陀螺等游戏中满头大汗、不亦乐乎。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无拘无束的自在玩耍,这些看似无用的童年小事,不仅充满了趣味,也濡染了天真的人性,让孩子勇于探索心中的好奇,感悟色彩斑斓的世界,同时也造就着孩子的精神品质,丰富着他们的童年。

今天的我们,比以往更有能力为孩子提供优越的成长环境。积极回应孩子内心的真实诉求,不让其为了一时的胜出而压抑天性,让孩子的生活充满诗意,是我们成年人的责任。恰如北岛所言,“雪花和花瓣,早春和微风,细沙和风暴,每个孩子的感受都是独特的,就像指纹那样不可重复。”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