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一

在云南建水县,300余支葡萄疏果队每年带动数万名群众务工增收

拿起“金剪刀”,吃上“技术饭”

本报记者 黄榆
《工人日报》(2024年06月28日 06版)

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南庄镇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当地葡萄因上市早、品质好而名扬四方,南庄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早熟葡萄名镇”。

作为建水县“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的一员,出生于1991年的李积秀算是队伍里年轻的老师傅。她不仅练就了一双为葡萄修枝打杈、疏果、装箱的巧手,还带着姐妹们“走南闯北”,到浙江、湖南、新疆等地务工,带领乡亲走上致富路。

成为疏果能手

初中毕业后,李积秀面对未来十分茫然。

这时候,正好遇上建水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果蔬产业发展,独特的气候资源和优惠政策吸引了全国各地客商来建水种植葡萄,每年需要大量的务工人员。刚开始,李积秀跟着家中的父辈到葡萄基地打零工,做一些简单的修枝、打杈工作。后来,通过长辈们的指导和专家的技术培训,加上勤学苦练,李积秀从技术小白变成熟练的疏果能手。

虚心与好学让李积秀对疏果逐渐驾轻就熟,一串葡萄,剪哪几颗、留哪几颗,能保证果实饱满、品质优越,她能够做到眼到哪里,剪刀就到哪里。看着经手的品种卖出了更好的价格,刚入行的她真正从疏果这份工作里感受到满满的成就感:“葡萄疏果这项工作,让我觉得家乡的广阔土地,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劳动让我的生活精彩起来。”

组团去务工

201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李积秀认识了来自浙江的葡萄种植户,对方看上她娴熟的疏果技术,邀请她和她的队伍到浙江帮忙疏果。那是李积秀第一次组织自己的团队到省外务工。“刚开始心里也没底气,担心到外省疏果拿不到工钱。但几次尝试后,我们一天下来多的可拿到800多元工钱,少的也有300多元,不少姐妹们都很心动。”第一次顺利外出让李积秀信心倍增。此后,她们每年带着一把剪刀走南闯北,开启了“离土不离乡”的疏果人生。

尝到了甜头的李积秀主动与各地葡萄种植大户联系,组织疏果队队员们加强技术培训,把疏果技术发在互联网上,在推介南庄镇“巧媳妇”先进的疏果技术的同时,也逐步打响了“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的名气。

多年的积累,李积秀的葡萄疏果队因为能吃苦、技术精、信誉好,在全国各地葡萄产区攒下了良好的口碑,每到夏季用工高峰期,她们便成了全国各地相互争抢的对象。

“全国的葡萄产地几乎都有我们‘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的身影,不少种植户夸赞我们就是葡萄品质的保证。”李积秀笑着说,由于建水本地葡萄比其他产区提早近1个多月成熟,如今她和疏果队的姐妹们有了更多机会前往全国各地务工。

走上致富路

从拼体力到靠实力,建水越来越多的百姓像李积秀一样拿起“金剪刀”,吃上“技术饭”,走上致富路。

据统计,建水县现有“金剪刀”疏果队300余支5000余人,每年为全县200余家葡萄种植企业和400余家种植大户提供劳务工人700余万人次,带动3万余名各地群众常驻建水葡萄地务工,1万余名周边群众往返务工,带来超过7亿元的务工收入。

“今年疏果队已经到过河南、安徽、山东等地务工,7月过后我们还将前往四川、湖南等地进行分拣、装箱,确保姐妹们一年到头都有活干。”李积秀说,经过近10年的发展,目前自己带领的疏果队队员们在疏果期间月工资可达1.5万元,装箱月均工资可达5500元至6000元,一年下来每人的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

“金剪刀”的背后有“保姆式”的服务。近年来,建水县在业务指导、技能培训、关心关怀、权益保障上持续发力。建立专家工作站,主动邀请各级农业专家到村开展葡萄种植、修枝、打杈、疏果等技能培训,开展技能培训认证,目前已完成专业技术培训两万余人,通过考核拿证的就有3000余人。同时,成立“劳务之家”,有效解决务工人员的住宿问题;开通“务工专线”,每天可往返运送5000余人次;组建法律专业调解服务队伍,协助化解务工就业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劳务纠纷等问题;严格要求用工大户和企业为外出务工人员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一套“组合拳”下来,“金剪刀”疏果队真正成了重要的“就业名片”和“质量认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