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一

多渠道招聘、常态化培训,为永济面师源源不断输送人才

一根擀面杖帮助13万在外从业者端上“金饭碗”

本报记者 刘建林 李彦斌
《工人日报》(2024年06月28日 07版)

一根擀面杖,同时擀几个饺子皮,擀出来的皮形状统一、薄厚均匀;包馅师傅更快,一捏一掬,几秒钟便包好一个精致小巧的饺子……坚持20多年手工擀皮、剁馅儿、包饺子的山西省永济市采丰饺子馆,是当地12家“永济牛肉饺子示范店”之一。

打造永济牛肉饺子示范店,正是永济市叫响“永济面师”劳务品牌,持续输出“永济味道”的最新举措之一。当地统计数据显示,仅2023年,永济人在外新注册餐饮企业达2000余家,新增城镇就业人口9600余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8万余人。

从“各自为战”转为“抱团发展”

永济是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面食文化源远流长,素有“天下面食看山西,山西面食看永济”的美誉。多年来,开饭店做扯面、包饺子是不少永济人就业创业的首选。

为了让永济餐饮更有生命力、竞争力,永济市在2017年成立了在外餐饮转型发展领导组,由市长担任组长,搭建了“市内外联动、市镇村一体、一站式就业服务”的工作体系机制,让3万余家“夫妻店”、13万在外餐饮从业者从“各自为战”转为有组织的“抱团发展”。

聚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永济市开展助力乡村振兴、技能提升、劳务品牌、就业服务等十大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在4家机构创建劳务输出基地,通过线上线下专项招聘、城市乡村流动招聘、零工市场灵活招聘等多种形式,为永济餐饮业源源不断地输送就业创业人才。

家中“一老一小”,则是在外永济餐饮人最大的牵挂。为了让其在外挣钱安心,永济市建立了100多个日间照料中心和留守儿童“爱心驿站”,为全市留守儿童家庭安装了视频监控设备,每年暑假开展“爱在路上”活动,组织“爱心妈妈”分批护送留守儿童与父母团聚。

去年,700余名永济留守儿童在70余名爱心妈妈的陪伴下,前往全国各地与父母团聚。“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爱心妈妈’就是连接这种亲情的桥梁。”正在筹划2024年“爱在路上”活动的永济市妇联主席张巧莉表示。

技能比赛和人才培养同步进行

“2018年春节,我第一次在家乡参加永济面师培训,从经营思路到做菜技巧都有了全新的认识。后来,每年过年回到家乡,第一件事就是报名参加培训。”在石家庄、西安等地经营饭馆20多年的王永平,非常重视通过家乡的技能培训与同行互相交流,还在今年春节期间参加了第三届“永济面师”技能大赛,注重以赛提技。

在举办面食技能比赛等活动的同时,永济市在4家龙头餐饮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与职业院校合作开设永济面食产业学院,在狠抓线下培训的同时,常态化开展线上技能培训,提升从业人员技能水平。

此外,永济市大力发展面食生产配料,为创业开店提供产业支持。从背着调料外出开饭店,到回乡创办小作坊卖调料,再到开办公司研发、生产、销售调味品,冯永杰夫妇创办的老冯家食品有限公司不断升级“永济味道”,靠一把调料成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上餐要快,‘永济味道’也要保持。”冯永杰表示,这些年“老冯家”致力于研发、生产系列面食调味品,就是为了“让天下没有难开的饭店”,解决后厨最关键的味道问题,让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永济味道”成为可能。

做强劳务品牌竞争力

教会“做面”手艺,还要拓展“卖面”市场。永济市先后10余次召开餐饮业转型发展和“永济面师”品牌建设研讨会,筛选代表永济特色的餐饮品牌,组织外出学习管理制度和运营经验,进一步叫响“永济面师”特色劳务品牌,推动在外餐饮业走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路子。

目前,永济市在外餐饮协会在全国各地成立了22个驻外办公室,按照整理到位、培训到位、制度到位、检查到位的模式,指导打造100多家示范店,让永济面馆的饭菜味道、店面形象、服务体验等都有了明显提升。

通过一系列扶持政策,永济市在全国各地经营餐饮业年产值达300亿元,纯利润达50亿元以上,涌现出“秦晋味道”“永济好面”“晋来顺”等众多餐饮品牌,不仅在促进就业创业、带动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引领了“永济面食”地方特色产业升级发展。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