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在车间】一台仪器的“跨界”生产之路
一台与糖尿病肾病患者息息相关的体外诊断检测仪器的生产之路,是从显微镜下开始的。
尽管郭本跃所在的生物原料部和张海龙所在的仪器生产部,只相隔两层楼,但两人至少花了10年时间,才将各自的工作完美“融合”,并最终产生出这台让患者受益的仪器。
他们所在的安徽惠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惠邦生物)是集研发、生产、销售及售后于一体,拥有完整产业链的专业医疗器械生产厂家,也是安徽省规模化的IVD(体外诊断试剂)研发制造型企业。
郭本跃是公司的科研人员,张海龙则属于仪器开发生产人员。为了生产这款名为“糖尿病肾脏疾病无创检测系统”的体外诊断产品,两人开始“跨界”合作。
体外诊断被誉为“医疗的眼睛”,《中国体外诊断行业年度报告》显示,我国“每年产生原创的、全球领先的项目还很缺乏”。
在体外诊断产品这个赛道,国外一些公司掌握成熟的产品技术。在一些尚未开辟的“细分中的细分”赛道,国内创新开发产品的企业并不多见。
在惠邦生物董事长王忠亮看来,“糖尿病肾脏疾病无创检测系统”就是一条新赛道,王忠亮的目标就是生产出原创的、全球领先的产品。王忠亮眼中,这是新质生产力,对生产环境、劳动者的技能需求也不同于传统生产。
产品生产需要多个部门多个专业人才的配合,研发和生产也绝非截然分开。为了生产“糖尿病肾脏疾病无创检测系统”,郭本跃和张海龙跳出各自熟悉的世界,不断磨合。
郭本跃是公司生物原料中心的负责人,张海龙是公司仪器部的负责人。前者学生物专业,整天与细胞、病原体打交道;后者学机械设计,主要任务是生产制作医学仪器。
郭本跃的“本业”,是在公司生物原料中心的动物室反复实验,通过“小白鼠”筛选出合适的抗体并运用到产品上,这些工作属于生物学的范畴。可以说,体外诊断检测仪器的生产从郭本跃的显微镜下就已经开始了。
3D仿真、设计电路、降噪,这些则是张海龙的专长。“糖尿病肾脏疾病无创检测系统”需要同时应用免疫学和干化学的方法。此前,这两种方法适用不同的仪器,现在要将这两种不同的方法整合应用到同一个仪器上。
因此,机械设计专业出身的张海龙需要“恶补”生物学、医学知识。好在公司研发一部总监陈一凡博士是个很好的“翻译”,他总是能将高深的专业知识“翻译”成大多数人都能听懂的方式,张海龙由此获得了“跨界”知识。
尽管如此,“跨界”还需要克服很多障碍。比如,仪器里有一种化学反应是在暗室的环境下进行的。为了观察反应的数值和效果,公司临时搭建一个小暗室,让不同部门的人员进入暗室里共同攻关。
在不可见光的情况下,参与“跨界”研发的同事们一起待了3个月。
融合的氛围中,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人员的思维逻辑更容易趋于一致,大家的工作效率变得更高了,理想中的产品由此诞生。
“除了具体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跨界’,更大的‘跨界’在决策层面。”面对记者的采访,王忠亮如是说。
惠邦生物公司有个战略委员会,公司每确定一个重要的攻关项目,必须经战略委员会表决通过。公司战略委员会的成员既有科研团队的顶级专家,也有与市场密切接触的管理人员。
以“糖尿病肾脏疾病无创检测系统”为例,公司战略委员会确定要攻关这套系统之前曾对很多医院进行走访。“现实生活中有需要,市场上有空白,我们又有多年积累的科研基础,所以才决定攻关这个项目。”王忠亮说。
目前,惠邦生物正在陆续推出针对真菌、幽门螺旋杆菌等体外诊断检测开发一系列差异化产品。这些全是针对临床上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痛点”而开展的研发活动。
“产品一旦成熟,将对相关患者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在王忠亮看来,这才是新赛道上催生出的最富意义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