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塞北草原谱新曲——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在这里,大家亲如一家人”
夏日的内蒙古,从草原到林场,一片苍翠葱茏。近日,《工人日报》记者跟随“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采访团走进内蒙古,来到赤峰喀喇沁旗马鞍山林场。
走在林场的木栈道上,两侧是枝繁叶茂的华北落叶松。“5年前,这些树大约1米7高,如今基本都达到了4米以上。”该旗林草局副局长、马鞍山林场场长李明说。
马鞍山林场职工由汉、蒙、满3个民族构成,5年间,他们“见缝插绿”,完成各项造林近7000亩,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并接待游客近100万人次,实现了林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大丰收”。
如今,内蒙古各项事业如马鞍山林场那些茁壮成长的树木般蓬勃向上。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实现着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
“外面”来了协作者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怀抱着这样的信念,全国各地的人才跨越山海,各民族通力协作,帮助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2020年5月,在中央宣传部的协调下,山东阳信华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回族父子杨广根、杨晓斌千里迢迢来到内蒙古兴安盟,在科右中旗成立了内蒙古华阳牛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右中旗分公司。
他们带来了先进的养殖经验和技术,帮助当地养殖户、合作社节省肉牛运输、屠宰成本,带动了汉、蒙、回等各族村民180余人就业。
今年34岁的刘文明是科右中旗杜尔基镇的一名蒙古族村民,现在华阳牛场做饲养员。“以前做电焊,工作收入不稳定。”如今,他学会了用机械化方式饲养牛群,每个月保底收入六七千元。
目前,科右中旗肉牛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肉牛存栏从2018年的16.6万头增长到44万头,肉牛养殖户、合作社分别从2018年的1.5万户、200家增加到3万户、500家。各族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8年的9700元提高到14302元。
与此同时,通过“京蒙协作”,草原也“连接”上了首都。在科右前旗兴安北京社区的为老服务中心,54岁的中医大夫王红玉正在问诊。她是北京市海淀区马连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大夫,2023年响应京蒙协作安排来到这里医疗服务,还当起带教老师,培养、锻炼当地的医护人员。
“连接”的不只有医疗。目前,兴安北京社区与北京市共建社区正携手打造“社区治理共同体”“全龄友好共同体”“文化传承共同体”“文明实践共同体”“人才培养共同体”等5个共同体,合力建设“石榴籽家园”。
当地出了带头人
在全国各地的协作支持下,内蒙古各族群众也自立自强,不少人主动“请缨”,成为多民族共同进步的带头人。
61岁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科右中旗刺绣产业推进组组长白晶莹就是其中的一位。作为地道的蒙古族,她从小就接触到了内蒙古刺绣这门技艺,并用它带领大家脱贫致富。
一幅一平方米的刺绣作品,一名绣工需要用两三个月的时间完成,可以获得约5000元的报酬,而刺绣技艺和材料都是白晶莹免费教授和提供的。
在白晶莹等人的努力下,近3年来,科右中旗平均每年培训2000人,共带动300余人固定就业,3000多名一级绣工实现灵活就业。2022年,“兴安草原绣娘”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级劳务品牌的荣誉,成为当地就业的“金字招牌”。
中青年人也在努力当好地方发展的“领头羊”。今年39岁的齐晓景来自科右前旗科尔沁镇平安村,2009年大学毕业后回乡带领村民创业。
从简单的种大棚、发展设施农业,到打造集采摘、食宿、研学、培训于一身的农文旅综合体“番茄公社”,村民们尝到了甜头,跟着齐晓景一起干事创业。
2022年,兴安盟决定实施帮富带富的“晓景计划”,并加大对“晓景式”产业发展带头人的扶持力度。2023年,“晓景计划”相关经营主体年经营收入累计达3.58亿元,辐射带动3.8万户农牧户,户均增收4900元。
“以前是我领着他们往前走,现在是我们一起往前冲了。”如今的齐晓景已不是一个人在奔跑。
我们都是中华儿女
在阿尔山市森旺社区,一栋栋崭新的回迁楼整齐排列,这是阿尔山市最大的棚改回迁安置区,各族居民“出棚进楼”,“忧居”变成了“优居”,各民族团结发展有了实实在在的物质基础。
赤峰市临潢家园社区居民人数过万,蒙古族、朝鲜族等13个民族在此聚居,占社区总人口的1/3。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大厅设置了蒙汉双语服务台、民族政策咨询台、民族矛盾纠纷调解室等,帮助促进民族团结、共同进步。
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69岁的蒙古族老人朝格正在教居民们练习书法。在他看来:“民族交融需要社区提供这样的平台,想体验各民族风俗的、喜欢手工制作的、愿意跳舞的,都可以来这儿逛一逛。久而久之,不认识的居民成了朋友,在这里,大家亲如一家人。”
这样质朴而热烈的情感也根植在各族孩子的心中。在兴安盟红城小学门口的石榴园,红色的石榴雕塑下,摆满了56棵石榴树。入学后,老师会告诉学生们:“这象征着我国56个民族,每一颗石榴里都藏着许多籽,就像我们国家的各个民族,虽然文化习俗各异,但我们都是中华儿女,应该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
石榴园实景教学、国学精粹、经典诵读……近年来,红城小学开设42种特色课程,推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未来的石榴花不断绽放,各民族“籽籽同心”,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美妙乐曲还将在这辽阔的塞北草原不断奏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