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4年07月09日 星期一

【社评】戳穿职场类骗局,守护求职者劳动者权益

本报评论员 韩韫超
《工人日报》(2024年07月09日 05版)

瓦解诈骗阵地、阻断诈骗链条、提供高质量的正规服务,期待相关职能部门齐心协力,以更加严厉的监管惩戒手段、更加优质的就业服务、更加完善的权益保障机制,压缩不法分子的行骗空间,为求职者、职场人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收到“在职人员工资补贴”邮件后,点进邮件里的链接,扫描邮件里的二维码,绑定手机的ID,结果银行卡里的钱被盗刷;想兼职做“寄拍模特”,以为只要穿着卖家寄来的衣服拍上几张照片,就可获得佣金,结果被要求先向对方指定账户转账,想提现时却被告知“操作有误”;应聘时被要求下载APP进行岗前测试,一天有180元的劳务费,但在拿了几天劳务费后,人事部门却以种种理由要求应聘者转钱给公司,并称钱款以后会返还……据7月6日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在2024年“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月,央视新闻联合公安部相关局室、国家反诈中心,为公众揭秘一系列职场类骗局。

“警惕诈骗新手法,不做电诈工具人”是本次宣传月的主题,而职场则是当前反诈的重要领域。现实中,不少找实习、找兼职、找工作的人群,甚至创业群体、在职人员,成了诈骗分子的目标——比如,对找实习者,有付费内推陷阱、扣证件陷阱、培训贷陷阱;对找兼职者,有刷单诈骗陷阱、押金诈骗陷阱、传销诈骗陷阱;好不容易找到了工作的,还可能遇到工资补贴陷阱、假猎头陷阱等;想创业单干的,可能会遇上创业培训陷阱、融资诈骗陷阱。

套路重重、坑多难避,类似骗局使大量求职者、职场人士经济上遭受损失,精神上饱受折磨,个人的职业发展、人生规划等还面临被打乱、被阻滞的风险,职场类骗局已成为不少求职者、劳动者不能承受之重。此类骗局还会严重扰乱人力资源市场秩序,破坏当前促就业稳就业大局,降低人力资源流动配置效率,削弱、抵消就业领域一系列政策举措的现实效果,甚至危及诚信社会建设。

职场类骗局之所以屡屡得逞,很大程度上缘于诈骗分子吃定了诈骗对象的“急”,即应届毕业生身份存在有效期,不能等;跳槽者急着求改变、找“下家”,不愿等;创业者急着找点子、找资金、找场地,等不了……在迫不及待的心理下,人有时会丧失正常的判断能力。同时,诈骗分子的“保姆式”服务、精心设计的诱导环节、不断升级的诈骗手段,令人防不胜防。如今,诸如收到“在职人员工资补贴”邮件、“下载APP进行岗前测试”以及加盟代理、加工种养、无货源开网店等一些场景和情境,对很多受骗者而言是陌生的。当这类骗局被精准识破和打击、公众形成足够免疫力的速度,赶不上职场诈骗手段升级的速度,职场类诈骗事件就会不断上演。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仔细研究、全面掌握职场类骗局的新变化和新特点,才能有的放矢、精准防范。比如,在诱导渠道上,大量诈骗分子利用网络平台引流,通过邮件、软广和私信等方式抛出“诱饵”;类似骗局出现让受骗者先尝几次“甜头”,打消顾虑后再“下手”的趋势;前期为受骗者“画饼”、后期却不兑现的方式也变得越发隐蔽,新式话术的迷惑性极强。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铲除职场类骗局这颗“毒瘤”,是稳就业大局所需,更是稳民生稳民心所需。

遏制职场类骗局,要针对其以网络为阵地的特点,厘清引流平台的法律责任,压实平台责任承担机制,不断升级技防手段。相关方面要继续加强反诈知识的宣传普及。此次反诈宣传月中,相关部门就为求职者和职场人送出五个“千万”,即千万要核实邮件信息、查询公司情况、别给假老板转账、别交任何费用、谨慎对待合同。不久前,人社部梳理出十类常见的求职陷阱,并发布防范提示。各级工会也有针对性地加强反诈宣传,筑牢职工反诈“防护网”。这些都十分必要。

瓦解诈骗阵地、阻断诈骗链条、提供高质量的正规服务,期待相关职能部门齐心协力,以更加严厉的监管惩戒手段、更加优质的就业服务、更加完善的权益保障机制,压缩不法分子的行骗空间,为求职者、职场人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稳定就业大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