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在车间】一根最细纱线生产的背后
1克棉花可以拉长500米,织出300支纯棉纱线,直径仅有头发丝的三分之一。
这样的一根棉纱,在拥有百年历史的江苏地方国企无锡一棉纺织集团,实现了智能化、自动化生产。
近日,记者走进无锡一棉智能纺纱车间,只见一排排机器高速运转,自动运输小车穿梭行驶,一字排开的纱锭抽出一根根细纱,纱线运作井然有序,偌大的车间里只能看到零星几名工人。
在智能纺机的运作下,一朵棉花经过清花、梳棉、并条、粗纱、细纱、后纺等多道工序,被加工成一根根比头发丝还细的纱线,均匀地缠绕在筒管上。
智能纺纱车间主任邱丽介绍,过去,生产过程中一旦断线,需要工人按照路线一个一个去检查,修复过程非常繁琐。现在,通过车间大屏,不仅能看到每台设备的生产状态、温度以及产量,还能实时在线监测纱线的质量。一旦发现纱线有不合格品或者生产异常,设备会自动报警,随后剔除,使次品不会流入后道工序。“数智化改造极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升了生产效率,还提高了产品质量。”邱丽说。
“我们所在的智能纺纱车间,量产的是世界上最细的纱线,300支特高支纱,就是将1克棉花拉长500米,织出300支纱线。”无锡一棉党委书记、董事长蔡赟告诉记者,这一根棉纱背后是百年一棉的“数智”转型之路。
无锡一棉创建于1919年,曾经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典范,它见证了中国纺织行业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无锡一棉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
“只有发展新质生产力,传统纺织企业才能焕发生机。”蔡赟说,全球制造业正朝着数字化、智能化大踏步迈进,坚持创新的无锡一棉早已布局谋篇,并初探推进智能制造,提升市场竞争力。
“就拿这个智能纺纱车间来说,几十万个传感器使车间形成智能化生产线网络,实时监控生产状态、产品质量和机组用电信息,生产效率极大提升。一般企业万锭用工需70人,我们厂平均在30人,这条最先进的生产线只需10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蔡赟说。
自2017年起,无锡一棉的智能化改造开始大规模实施,全流程的智能化技术改造全面开展。
在智能化建设的过程中,无锡一棉广泛采用先进的设备直联技术、机器人技术,建立监控中心,创造新型管理模式,集中指挥、调度和控制智能工厂的生产经营活动。
在智能纺纱车间,搬运物料、产品的活由一台台自动运输小车完成。
“智能化改造后,我们首先将最重的活交给机器人干,其次把对技艺要求特别高的活交给机器人干,这两条我们现在都做到了。”蔡赟介绍,纺纱车间机器24小时不停运转,员工不得不轮流上夜班。“我们目前正在研究打造‘黑灯工厂’。‘黑灯工厂’晚上不需要开灯,我们晚上尽量少用人,降低人的负担,降低设备对人的依赖。”
“传统产业没有那么高的利润率,还有许多固定资产,设备很难两三年就更新换代。新增产能可以选择建设全新的自动化智能工厂,但更要关注现有生产设备的改造和提升。随着5G等技术的发展,老设备也能被实时监测,技术进步给传统企业设备改造升级带来了便利。”蔡赟说,智能化改造为无锡一棉带来了切实的效益,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升了15%,运行成本降低了11%,工人劳动强度降低30%。
近年来,在智能化改造升级的基础上,无锡一棉进一步推进数字化进程,充分应用大数据分析,构建了50多个分析模型,从现场级、产线级、集团级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提升市场反应速度,做到科学决策与精准施策。
“数智化改造后,我们生产出的纱线更细、质量更优,不断更新的技术带来了不断升级的产品。”无锡一棉行政办公室主任郁丽说,公司成功开发出系列纯棉、新型纤维与多组分混纺的高支产品,创造的“特高支精梳纯棉单纺紧密纺纱线研发及产业化关键技术”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