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盖燃煤燃气发电、水泥、化工等诸多场景
【发展新质生产力·产业前沿·“碳捕手”为促进绿色发展保驾护航】碳捕集商业化应用未来可期
“这是公司自主研发的二氧化碳捕集装置,每年捕集二氧化碳1万吨,它可以将工业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捕集下来,然后进行封存或加以利用。”5月31日,位于重庆合川的双槐电厂负责人指着高耸的钢铁管柱对记者说,这套装置是远达环保在国内建立的首个万吨级燃煤、燃气试验平台,解决了行业内常规技术烟气碳捕集过程热耗高、吸收剂损耗大等难题。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通过这套装置可以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90%以上,捕集处理得到的液态二氧化碳纯度达99.9%,是名副其实的‘碳捕快’。”该负责人说,捕集后的二氧化碳可用于农业生产、食品加工、石油开采等领域,也可以用于制作气肥,提升植物的光合作用,以提高农作物产量等。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石油在地下就像一条河流或者一片湖泊,其实大部分石油都藏在岩石的孔隙和缝隙中。要想把石油开采出来,一般需要靠水来驱动。而一些低渗、特低渗的油藏,岩石像铁板一块,水根本没有办法进入。”业内专家介绍说,利用二氧化碳驱油、同时对它进行封存,在我国已是较为成熟的技术。
据了解,我国CCUS项目已覆盖燃煤电厂、燃气电厂、水泥窑、化工厂、天然气处理等场景。其中规模最大的碳捕集项目位于新疆,每年可封存二氧化碳300万吨,是一个巨无霸级的CCUS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对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进行了初步评估,证实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巨大,预测盆地级封存潜力达2.58万亿吨。
CCUS技术在减排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油气行业气候倡议组织最新研究表明,到2050年,部署CCUS可以累计创造400万个到1200万个工作岗位。加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电、钢铁和水泥生产国,利用CCUS技术可避免碳约束下大量基础设施提前退役而产生高额的搁浅成本。据估算,我国煤电搁浅资产规模可能高达3.08万亿元至7.2万亿元。
各界对CCUS未来发展前景寄予厚望,纷纷建言献策。重庆工商大学成渝经济圈协同发展中心研究员莫远明认为,应从国家层面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CCUS行业规范、制度法规框架体系以及科学合理的建设、运营、监管、终止标准体系。
当前,我国政府和众多企业正在协力加速CCUS商业化应用步伐,但行业还需克服成本难题。“对一些民营企业来说,以现在的技术条件,想要持续进行二氧化碳捕集成本较高。虽然企业卖碳配额可以有些收入,但难以达到收支平衡。”有业内专家表示,目前,CCUS吨碳成本从105元至600元不等,加上运输、封存和利用,综合处理成本更高。相较之下,碳市场配额价格在70元/吨左右,CCUS成本有待进一步下降。
对此,专家建议,应探索制定适合我国的面向碳中和目标的CCUS税收优惠和补贴激励政策,同时探索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的CCUS商业化投融资机制。将CCUS纳入产业和技术发展目录,积极利用绿色金融、气候债券、低碳基金等多种方式支持CCUS项目示范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