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滋养唤醒沉睡千年胡杨
蜿蜒曲折的塔里木河横亘在广袤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在塔里木河中上游挺立着数以万计的胡杨树,它们以耐旱、耐盐碱、抗风沙的顽强生命力,与流动的沙漠倔强地抗争着。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十四团金杨镇还存在着一片3万多亩干枯的沉寂胡杨。
70年来,兵团第一师就驻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边缘屯垦戍边,他们以胡杨“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的顽强拼搏精神,在塔里木河两岸建造出一片片大漠绿洲和一座座军垦现代新城。
沉睡的胡杨迎来重生曙光
“这些上半部分干枯、下半部分老树皮还没脱落的胡杨树,在经过生态补水之后,有的枝丫开始返青,有的从根部或根系长出胡杨苗……”在十四团金杨镇睡胡杨谷景区,护林员顾天鹰指着沙包上一棵半秃的胡杨树兴奋不已。十几年来,第一师阿拉尔市启动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积极推进荒漠化综合治理,不断扩大森林、湿地、湖泊面积,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做出了努力。
顾天鹰从事护林工作已有15年,“保护野生胡杨,只有双管齐下,才是最佳的治理方法。”他说的 “双管齐下”,就是保护和补水,他刚接任护林员时,每天仅限于骑着摩托车在荒漠戈壁里转悠,查看有没有人破坏胡杨林、偷猎野生动物。
20世纪末,社会上掀起“胡杨热”。有人将枯死的胡杨树干带回家做成装饰物,还有喜欢根雕的人,偷挖粗大而古老的胡杨树根。10年前,顾天鹰在巡护胡杨林过程中,经常遇到偷运胡杨树干、偷挖胡杨树根现象,一些尚未完全枯死的胡杨遭受了劫难。
随着林长制全面推行,各团镇加大保护胡杨的力度,在野生胡杨林区域进出口设置检查点,杜绝乱砍滥伐行为。
目前,十四团金杨镇地域共有21万亩国家级重点公益林,3万多亩干枯胡杨,配置21名护林员划分片区管护。顾天鹰担任护林队队长。 “虽然做好了生态保护工作,但补水才是大事。”顾天鹰说,由于地下水位下降,一部分活着的胡杨“叫渴”。
农业废水滋养干枯胡杨
2020年以来,第一师阿拉尔市先后投入2250万元,新建塔南二干渠七支干渠生态输水渠道,在塔南二干渠建成22公里的护堤工程。2021年,又在塔南二干渠六支渠新建3个新的生态输水口,由原来的5个增加到8个,为生态输水的安全性和多区域性奠定了基础。
十四团金杨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宋银涛介绍,塔南二干渠已运行40多年,主要向多个团镇输送农业灌溉用水。由于土壤盐碱化程度高,这些团镇都需要通过放水排灌的方式,将土壤中的盐碱排走,而排出的水便成了“农业废水”。
“这些水只是盐碱含量比较高,并无工业污染成分,而胡杨耐盐碱,不会对其造成危害。从2019年开始,我们在塔南总干排新建闸口,将农业废水引到干枯胡杨边缘进行浇灌。”宋银涛说。近5年的补水,使以前纵贯胡杨林间的洪沟变成了湿地,十四团金杨镇增加了800多亩的水域,天鹅、白鹭、水鸡、野鸭等鸟类纷纷来这里繁衍生息不仅引来了游客,枯胡杨也有了可灌溉的蓄水池。于是,十四团金杨镇挖了一条8公里的渠道,向荒漠深处引水。沉睡的胡杨得到滋润,重获生机。宋银涛说:“持续进行生态补水,不仅扩大了湿地面积,还能通过自然洪沟、古河道和人工水渠,将湿地的水源向周围的干枯胡杨区域继续延伸。这就是干枯胡杨获得涅槃重生的关键所在。”
两三百棵胡杨树活了过来
第一师阿拉尔市水利局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十一团花桥镇、十二团塔南镇、十三团幸福镇、十四团金杨镇4个单位国家级重点公益林36万多亩累计争取生态输水量近3亿立方米。
“这些年,经过生态补水,有两三百棵胡杨树竟然活了过来。”顾天鹰说。56岁的他从小生活在这片干枯的胡杨谷,他听连队老职工讲述过造成数万亩胡杨干枯的原因,主要是上游的克里雅河断流和和田河改道。
专门从事胡杨研究的塔里木大学教授李志军介绍,今年初,第一师阿拉尔市水利部门通过对补水前后沙漠边缘的野生胡杨林区湿地水域面积变化进行监测,得出水位平均上涨20厘米。补水结束后,形成20多平方公里的水域,胡杨及野生灌木等植被长势明显好转,植被覆盖面积增加20%以上。
谈到干枯胡杨能否复活时,李志军说:“那些上半部分干枯、下半部分还苟延残喘的古老胡杨,由于长长的根系深深扎进土层,通过生态补水后,可以凭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根部吸水能力,一部分能苏醒,重新焕发生命活力是完全有可能的。”
经过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补水,十四团金杨镇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马鹿、野兔、狐狸、野鸡及各种水鸟等野生动物数目明显增加。盛夏时节,十四团金杨镇天鹅湖湿地公园湖水荡漾,鱼儿乐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