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4年08月21日 星期一

40年来,一代代人接续奋斗,让福建龙岩的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老区绿色发展的生态密码

本报记者 车辉 周子元
《工人日报》(2024年08月21日 03版)

摆在记者面前有3张照片:一张拍摄于1983年,彼时的福建龙岩长汀,到处是满目疮痍的山头,遍布营养成分不高的红壤;另一张摄于1999年,水土流失的山坡逐渐被绿色覆盖;第三张是在2023年,照片里呈现出山清水秀的美丽画卷。

这是记者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团,在福建龙岩长汀看到的3张照片。照片记录着长汀40年生态修复的披荆斩棘之路。在闽西龙岩,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40年来,福建龙岩久久为功,让寸草不生的“火焰山”变成郁郁葱葱的“花果山”,让废弃矿山变成蝴蝶兰的“福”山。如今,当地群众已从生态修复中尝到了甜头,荒山修复后的绿水青山,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金山银山。

“长汀经验”走向世界

“刺眼的阳光白花花地照着山头,地表温度高达70多摄氏度。鸡蛋要是掉地上,一会儿就能熟。”提到过去,长汀县三洲镇党委书记汤钦洪笑容中带着苦涩。

要是下雨,山上大量的泥沙就会随着雨水倾泻而下,这样的山,叫作崩岗。崩岗会像刀子一样,将山体切割得支离破碎,流失的水土逐渐淹没农田、淤塞水库、抬高河床。

像这样的崩岗,当年整个长汀县共有3000多座。1985年的遥感数据显示,长汀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1/3。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是长汀当时呈现的基本面貌,也让关心长汀发展的人忧心忡忡。

治理水土流失,首要之举是封山禁伐。通过严格的管理加上补贴,村民上山砍柴的现象逐渐减少。但封山禁伐只能治标,让群众能够从荒山上获得收益,才是治本之策。

1994年,长汀林权改革先行先试,50年的荒山使用权归村民所有,一举让农民成了治山的主体。

“群众太有智慧了,很多治山的办法都是边干边试,摸索出来的。”福建省水土保持学会秘书长、正高级农艺师林敬兰在长汀治理水土流失几十年,见证了这里一点一滴的恢复发展。28年来,她年年奔波往来于福州和长汀的路上。

“通过多年试验,我们探索出一套‘草灌先行,草灌乔结合’的治理模式。在此基础上,又借助等高草灌带、陡坡地‘小穴播草’等技术,在短时间内以植被覆盖土地,遏制水土流失。” 林敬兰介绍。

多年来,长汀摸索出越来越多的“治荒秘笈”,逐渐总结出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长汀经验”。从浊水荒山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长汀经验”已成为南方丘陵红壤区水土治理的品牌和典范。这一经验还被推广到国外,成为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的先进范例。

矿区乡镇绿色“蝶变”

在龙岩市永定区龙潭镇,种蝴蝶兰被当地百姓称为“福”产业。这里曾是“一煤独大”的矿区镇,如今正因地制宜探索矿区转型之路,一座蝴蝶兰小镇逐渐盛放。

漫步蝴蝶兰小镇,既可以看到温室大棚里盛开的蝴蝶兰,也能够在青山环绕间享受愉快的度假时光。孩子们在儿童游乐区开心玩耍,露营烧烤也在暑期吸引不少家庭到来。

龙潭镇是传统的矿区乡镇,“十里山沟百家厂”,这里最高峰时有大大小小煤矿500多家,老百姓靠挖煤矿、建小水泥厂,生活富裕起来了。

然而和很多矿山一样,大规模的煤矿开采曾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龙潭镇按照国家政策主动关停煤矿后,生态修复与转型发展如何走出新路等问题亟待解决。

经过民主商议以及外出乡贤的帮助,“大家都觉得转型种植蝴蝶兰是最好的。”龙潭镇党委书记吴才开说。2016年起,龙潭镇引进以蝴蝶兰培育为主体的万花园林公司,将蝴蝶兰产业确定为龙潭镇特色主导产业。

当地提出创建全国闻名的蝴蝶兰小镇,围绕蝴蝶兰产业链推动“跨村联建”“村企共建”,规划建设近千亩的永定区蝴蝶兰产业园,从此走上“一枝花大产业”的绿色转型发展之路。

他们串联项目资源,引导支持蝴蝶兰企业申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探索“强村”带“弱村”机制,全镇8个村在产业园共建智能温室,各村集体每年可增加收入100多万元。

直播带货、花苗包装、鲜切花作业、快递物流……通过免费技术培训、低成本提供种苗等方式,蝴蝶兰产业也带动水苔种植、电商直播、花瓶销售、商贸物流等产业发展,已吸纳300多名群众在蝴蝶兰企业直接就业,带动近2000人在产业链就业,年人均收入可达5万元以上,年增加收入近8000万元。

如今,蝴蝶兰小镇已成为产煤乡镇因地制宜探索矿区转型之路的一个样板。

金矿场变成绿色工厂

完全没有传统矿场的扬尘、布满山坡苍绿的马尾松,废渣场变成了植物园……

8月10日,记者来到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紫金矿业集团(以下简称紫金矿业),这里坚持“开发一片、稳定一片、治理一片、成效一片”原则,在正在开发的矿山上建出一座绿色工厂。

“铜娃娃戴了个金帽子”,是对当地这座紫金山金铜矿的一个形象比喻。金矿体形成于上部的氧化带岩层中,在下部的原生带岩层中形成铜矿体,这种“上金下铜”的成矿分带是中国铜金矿勘探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是绿色矿山建设的重点。30年来,紫金矿业持续开展金矿渣废弃地和边坡治理及生态恢复技术研究,掌握了矿区植被演替的基本规律,总结出“分层治水、截短边坡、土壤改良、植物选择”恢复“十六字诀”。

边生产、边建设、边恢复,截至2023年8月底,紫金山金铜矿累计实施绿化作业面积约2.14万亩、种植花木420万株。通过植物措施的实施,项目建设造成的水土资源损坏得到治理,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林草植恢复了,土壤性质得到改善,减少了地面径流量,矿山更是绿了起来。

紫金山金铜矿位于汀江流域附近,汀江是当地最重要的水源地。“在生产设施建设中,我们将废水管理视为最核心问题,对工业污水、生活污水、雨水分流回收处理,确保水资源的充分利用。”紫金山金铜矿安全环保总监许辉标告诉记者,矿场对污染物总量、排放信息等进行实时在线监控、及时预测预警。

在革命老区龙岩,发展经济同时注重生态保护,综合治理修复水土,让荒山变成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又真正成为金山银山,为后世子孙造福,从治理荒山中受益,已成为印刻在当地群众骨子里的“环保发展哲学”。当地形成的一座座风景秀美、环境优美的生态小城,也正焕发出青春活力。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